8年前在《最强大脑》微观辩水一战成名的“水哥”王昱珩,最近又一次让我惊叹不已。震惊我的是他的家——以他强大的动手能力,丰富的动植物知识,满墙图书和各种珍贵有趣的收藏建立起来的一个“博物馆”。
在这个“博物馆”里有11米长模仿整个亚马逊流域变化的原生造景鱼缸;院子里培植了将近50个品种的槭树;一面无土水苔植物墙上有上百种水苔植物;1比1的霸王龙雕像,各种以假乱真的自制标本……在向记者介绍这些的时候,也许是水哥过目不忘的天赋,各种神奇的植物、生物知识张口就来,庞大的知识储备,各种有趣的体验和经历,独到的人生见解……感觉他本人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水哥真的是神一般的存在,而在我看来水哥最特别也是最有魅力的地方,是他对学习和知识的态度,他强大的好奇心,他对生活的热爱。
水哥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他觉得自己每天都是一个无知的状态,“像一个傻子一样渴求所有不知道的知识和未知的领域,又在一直试图创造和改变身边的环境”。我相信,正是水哥求知的态度成就了他,使他一直保持好奇,一直在探索,在感知,在创造,这才是最有活力最有魅力的生命,智商高的人很多,而像水哥这样活得如此精彩尽兴,让家成为自己的“大玩具”,把来人间“渡劫”的宿命,活成“度假”的人并不多。
关于水哥的介绍,如今已经铺天盖地,这个“宝藏”有待你去了解去挖掘。这里说说跟水哥一样天赋异禀,一样求知若渴,一生保持好奇心和热爱的另一个500年前的奇才——列奥纳多·达·芬奇,他被称为“史上好奇心最旺盛的人”,他把整个世界都当成供自己探索的乐园。
达·芬奇除了我们知道的绘画天赋,他还在解剖学、鸟类、飞行器、光学、植物学、地质学以及武器、乐器制造等领域都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的作者奥尔特·艾瑟克森认为,达·芬奇“确实有一些特别的才能,但是他最特别和最具启发性的特质是强烈的好奇心。”这些创新和发现,离不开他的天赋,更得益于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图为达芬·奇绘制的嘴部神经和肌肉,所以蒙娜丽莎的微笑如此迷人是有原因的)
我们来简单说一个传记里提到的事情,感受一下达·芬奇是如何任自己的好奇心“蔓延”,使自己的创造力不断突破新领域。1489年达·芬奇获得了为公爵父亲制作纪念碑的任务,按计划这个纪念碑将被建成一个巨大的骑士塑像。为了能完成一个完美而伟大的作品,他在动手制作雕塑前,先解剖了一匹马,解剖过程使他沉迷于对马的研究,于是决定写一本关于马的解剖专著。随着与马的接触越来越多,他对马厩又产生了兴趣,开始研究如何让马厩更清洁,他为马厩设计了通过顶棚的管道向食槽自动填充饲料的设备,以及利用水闸和倾斜的地面来清理粪便的清洁系统……类似这样的事情传记里不胜枚举,为了更好的完成人物绘画,他一生解剖过30多俱尸体,就像对马匹的解剖一样,他为艺术进行的解剖研究很多都演变成了“纯粹的科学探索”,在心脏研究中他发现了主动脉瓣的工作方式,这项发现解剖学家花了四百五十年,直到现代才意识到达·芬奇是正确的。
(图为达·芬奇绘制的主动脉瓣,他至少留下了240幅这样精致的解剖图)
在达·芬奇留下的七千多页笔记里,有他的各项研究发现,也记录着他想学习和研究的东西,小到观察鹅掌张口、并拢怎么游弋;研究啄木鸟的舌头是如何发挥作用,在啄木鸟与树产生巨大撞击的时候没有导致脑震荡;大到向人请教塔墙的构造,找人讲解太阳的测量方式,以及如何用伦巴第人的方式修理船闸……
如达·芬奇给友人的信里所说:“你我从来都像好奇的孩子一样站在我们生于其中的巨大奥秘前。”
从天生的资质到后天的专注,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不泯,我们这些来人间渡劫的凡夫俗子,似乎只能仰望。但是,就像《列奥纳多·达·芬奇传》里所说:“生命对每个人都很公平,无论是列奥纳多还是我们,终究都会两手空空地离开,唯一的区别只是你曾否活得像个满怀好奇、满心欢喜的孩子。世界对于列奥纳多这样的人来说是一座乐园,而他们唯一的目标是尽兴而归。”
达·芬奇生活在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的意大利语是Rinascimento,是“重生”的意思。达·芬奇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获得新知里,使每一天不再是“重复”,而是“重生”。
水哥在高中的时候,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每天都要做一件自己没做过的事,也许我们真正的区别是,“你究竟是活了一万天,还是仅仅只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次”。当然,就算很多日子确实在不断重复,如果你觉得那是在积累,而不是枯萎,也是不错的探索。
朱子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保持好奇心,培养一些情趣,也许会让我们对生活多一些热爱和耐心,多一些新鲜的体验,也许这些就是生活的“源头活水”,让生命保鲜,充满生机,比起万贯家财的富足,也许“勃勃生机”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滋养。
如何让好奇心不死?试着像很多拥有创造力和好奇心的人一样,少纠结这件事“是否有用”,也问问自己它“是否有趣”……在庸常的琐碎生活中,有耐心地进行一些新体验,找找生命的“源头活水”,那些我们最初的热爱。
如果我们已然麻木枯萎,那请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如此。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