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经典作品合集》之书房一角 周作人著
《新序》
《原序》
567从前有人说过,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这话是颇有几分道理的,一个人做文章,说好听话,都并不难,只一看他所读的书,至少便颠出一点斤两来了。
568我的理想只是那么平常而真实的人生,凡是热狂的与虚华的,无论善或是恶,皆为我所不喜欢,又凡有主张议论,假如觉得自己不想去做,或是不预备讲给自己子女听的,也决不随便写出来公之于世,那么其结果自然只能是老老实实的自白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一引言》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二玛伽耳人的诗》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三童话》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四歌谣》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五匈加利小说》
569现在想起来这匈加利的黄白问题颇是暧昧,也不值得怎么注意,不过从前总有过这么一回事,有如因腹泻而抽了几口雅片,腹疾早愈而烟枪也已放下,但记忆上这口烟味也还会少少存留的。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六医学史》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七画谱》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八妖术史》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九小说》
570说也奇怪,我现今提起小说来,自己寻问记得的部分是什么,这大抵不是小说本身而是小说的有些批注。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一〇七巧图》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一一淞隐漫录》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一二西厢记酒令》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一三左盦诗》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一四消寒新咏》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一五河渭间集选》
571一死一生,交情未变,朱十亦是君子也。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一六圭盦诗录》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一七诗经新注》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一八尔雅义疏》
572陈氏跋叙著者自道其治经之难,云漏下四鼓者四十年,常与老妻焚香对坐,参征异同得失,论不合,辄反目不止,语甚有风致,此亦《世说》中之好资料也。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一九山海经释义》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二〇容膝居杂录》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二一柯园唱和集》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二二荆园小语》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二三三不朽图赞》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二四萝庵游赏小志》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二五天籁集》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二六越妓百咏》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二七妄妄录》
《卷一旧书回想记之二八吴歈百绝》
《卷二桑下丛谈之一小引》
573古人云,浮屠不三宿桑下,恐发生留恋也,鄙人去乡已久,而犹喋喋不已,殊为不达,深足为学道之障。
《卷二桑下丛谈之二越言释》
《卷二桑下丛谈之三越谚》
《卷二桑下丛谈之四绍兴少鱼》
《卷二桑下丛谈之五绍兴城门》
574每当黄昏时入城来,城楼半废,墙上满生薜荔,四望荒凉,城内与城外如一,颇有诗味画意,非南门等所能有也。
《卷二桑下丛谈之六东昌坊》
《卷二桑下丛谈之七芡与莲》
《卷二桑下丛谈之八烧鹅》
575但吃烧鹅亦自有其等第,在上坟船中为最佳,草窗竹屋次之,若高堂华烛之下,殊少野趣,自不如吃扣鹅或糟鹅之适宜矣。
《卷二桑下丛谈之九杨梅》
《卷二桑下丛谈之一〇越王峥》
《卷二桑下丛谈之一一李越缦诗》
《卷二桑下丛谈之一二飞升》
《卷二桑下丛谈之一三陶方琯》
《卷二桑下丛谈之一四南园记》
《卷二桑下丛谈之一五若耶谿》
《卷二桑下丛谈之一六东昌坊薛五》
《卷二桑下丛谈之一七踏桨船》
《卷二桑下丛谈之一八蕉轩摭录》
《卷二桑下丛谈之一九松花粉》
《卷二桑下丛谈之二〇独脚魈》
《卷二桑下丛谈之二一梅树牌坊》
《卷二桑下丛谈之二二陈念二》
576尝语人曰,死生固有命,然所以致死者,一死于医,一死于药。医方不对症者死,对症而药不道地,及炮制不如法者,虽对犹不对也。
《卷二桑下丛谈之二三溺鬼》
577方旭晓卿《蠹存》上云,鬼作纸灰气,唯水鬼作羊臊气。
《卷二桑下丛谈之二四古今俗语》
《卷二桑下丛谈之二五糊鱼》
《卷二桑下丛谈之二六素火腿》
《卷二桑下丛谈之二七吴越语相同》
《卷二桑下丛谈之二八莫元英》
《卷二桑下丛谈之二九门档灰》
《卷二桑下丛谈之三〇鸣榔》
《卷二桑下丛谈之三一越中金石记》
《卷二桑下丛谈之三二王见大本梦忆》
《卷二桑下丛谈之三三春波桥》
《卷二桑下丛谈之三四龙虎瓦》
《卷二桑下丛谈之三五南齐造象拓本》
《卷二桑下丛谈之三六沈桐生》
《卷二桑下丛谈之三七冯黔夫》
578绍兴师爷中向来颇多奇人,唯大抵偏倚,如徐文长可以称祖师,金冬心袁子才则过江支派也。
《卷二桑下丛谈之三八叶柳亭》
《卷二桑下丛谈之三九陶七彪》
《卷二桑下丛谈之四〇杨花》
《卷二桑下丛谈之四一骑猫狗》
《卷二桑下丛谈之四二胡小二》
579解下鹔鹴聊贳酒,吟成鹦鹉孰怜才,苍茫树底山精出,历乱坟前野兔奔
《卷二桑下丛谈之四三左腴周氏刻本》
《卷二桑下丛谈之四四王止轩藏书印》
《卷二桑下丛谈之补记》
《卷三看书偶记之一小引》
《卷三看书偶记之二张皇亲胡同》
《卷三看书偶记之三记杨妃脚》
580其末两联云,旧藏亦画华清宫,丰肌大脚香雾浓。今朝才看凌波小,遗事或堪补天宝。此细事,却颇有意思,于此可以见秀才们之如何倾倒于女人之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