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过失是指一些令人讨厌和愤怒的行为,大错误则是伤害自己或他人以及破坏规则的行为。小过失我们是可以淡然处之的,大错误则是必须对孩子做出反应,这也是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
如何表达自己生气的感受,给出孩子正确的引导呢?
一、行为&人格分开法
当你想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控制、再控制自己,更重要的是将孩子和事件、行为本身分开,令你不满的是事件,你只需如实描述孩子当时的行为,以及后果和自己的感受即可,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是问题,而不是他自己是问题。
二、“不计前嫌”
你在教育孩子时,不翻旧账,翻旧账只能让矛盾激化,而忽略解决眼前的问题。没有人喜欢被揭短,所以,教育孩子要着眼于当下的问题。也要避免用一种冷嘲热讽的方式训斥孩子。比如“看,感冒了吧…。
三、背后教子法
当孩子犯错时要想避免事情恶化,父母最好在事态即将失控前,带孩子离开现场,或者换一个人少、安静的空间,与孩子单独谈话。
四、解决问题三步法
很多父母训斥孩子,往往会忽略本意,你的目的是引导孩子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发泄怒气表达不满。
五、正面指导法
父母在训斥孩子时,也要注意一种情况:孩子的“不听话”,也有可能是他不明白怎么做是正确的,或者他没听懂你的意思。
比如,你告诉孩子“不能这样”、“这样不礼貌”、“最好听话些”等等,这些宽泛的指示其实都是无效提醒。指导孩子时,需要你给出明确的、孩子能理解的建议,例如玩具是哥哥的,你可以问问哥哥能不能把玩具借给你玩一会;妈妈在和爸爸谈话,希望你能等我一下。
这种具有正向引导教育式的交流方式,会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你,接受你的建议,也避免了你吼叫式地训斥孩子。
六、事后修复法
你实在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了,一定要在事后及时和孩子修复关系。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把表达分为“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我们在表达是应该包含四个部分:
1.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非评论
2.体会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3.说出导致这样感受的需求
4.表达具体的请求,而非命令
举例:
孩子吃饭特别磨蹭,吃了一个小时都没吃完,妈妈着急上火,忍不住对孩子一通吼。如果我们想正确表达感受,按照非暴力沟通的的四要素,我们可以这么说:
1、表达观察的结果:宝宝,你这顿饭已经吃了一个小时了。
2、表达感受:妈妈很着急。
3、说出感受背后的需求:因为妈妈担心饭太凉了对你的肠胃不好。
4、表达具体的请求:妈妈希望你能在十分钟内把饭吃完。
这样我们就客观真实地表达了我们的感受,并可以获得孩子积极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