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坚持践行极简主义的人,经常会被问到极简主义和扔东西有什么区别?网络上类似《为了极简主义扔了价值100万的物品》之类的和极简主义唱反调的文章也数不胜数。那么,极简主义真的只是“扔扔扔吗?”
虽然“扔东西”是作为极简主义者践行的第一步,但是“扔”并非极简主义的全部。准确的说,极简主义是主张脱离对物质的执念,脱离物质欲望的深渊;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健康,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等等。极简主义代表着一种有序的秩序,也反映在干净简洁的房间中,让人感到舒适和快乐。
下面我用3个故事,来说一下极简主义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的影响。
故事1、极简主义,让自己体会到快乐和自由
有部日剧叫《我的家里空无一物》。讲述了女主麻衣践行极简生活方式的故事。
麻衣从小和妈妈、外婆生活在一个因为不会收拾和整理,总是杂物堆积,显得非常拥挤和混乱的家里。东西总是翻箱倒柜找不到,导致做事情效率很低;杂物挤占了生活空间,一不小心就会碰倒东西;来客人时,家里需要发动全员突击整理,不然家里乱得见不了人。
有一天,麻衣失恋准备自杀,可是想象到自己尸体被发现在脏乱的房间,觉得有点丢脸,特别是她之前把与恋爱相关的所有物品都收起来作纪念了,这要是被人看见了,更丢脸。所以她决定把东西丢掉,把房间整理好再自杀。
没想到她丢了几样东西之后,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从此以后她开始对丢东西上瘾。她把断舍离实践到了极致,只留下少量、必须、重要、心爱的东西。最终家里达到了空无一物的状态。自己的心境也获得了自由。
故事2、减去过分的欲望,让自己和他人幸福“富有”
约书亚是个常人所说的成功人士:拿6位数的薪水,掌管150家店铺,有一个美丽的妻子,22岁就买豪宅名车,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毫无克制。但是他发现,自己的生活并不幸福。
逢年过节他买的礼物准时到达母亲手中,然而错过了母亲最后的离别,含恨一生;买了很多奢华的礼物给妻子和儿子,然而没有给他们最想要的陪伴,家庭面临危机。他觉得,是无止境的物欲让生活变得混乱,自己迷失其中,偏偏忘记了最珍贵的东西。
于是,约书亚毅然辞掉了年薪百万的工作,清理内心杂乱的思绪,同时清理家里的东西。最后,家里90%的物品都被清理掉了,只剩下288件物品,成为生活必需品。
这样的极简生活,约书亚不但没感到空虚,反而觉得内心越来越充实。他放弃了7位数的工作,但从此拥有了大把时间。精心做一顿美食,约朋友喝下午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作家,现在,我终于拾起了那支笔。”两年后,约书亚成了畅销书作家。“我丢掉了90%的东西,生活却幸福起来。”
约书亚一块长大的哥们瑞恩,看出了他逐渐的变化,“你现在为什么这么快乐啊?”瑞恩刚从高管位置被辞退,抑郁苦闷得“不想活了”。约书亚就把自己的极简生活推荐给了他。速度派的瑞恩立马决定:“三周21天内过上极简生活。”
瑞恩花八小时清空了壁橱,并把所有物品打包放在盒子里。每一天开始时,只拿出这一天所需要的东西。当21天结束,未拿出的那部分,就是需要舍弃的东西。21天后,瑞恩发现有80%的盒子都没打开,于是他把这些东西统统出售或捐赠。然后,带着剩下的20%回家。
在约书亚的影响下,瑞恩在全新的生活里重新找到了激情,现在最让他快乐的事情是:三明治,乌龟,以及温蒂的咖啡。瑞恩说,“我竟然第一次感觉到了富有。”
故事3、极简主义为社会塑造流行审美观
乔布斯是极简主义的信徒。网络上流传着一张乔布斯不到30岁时,在家冥想的照片。可以看到屋里只有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一盏Tiffany桌灯、一把椅子和一张床。 他几乎没有什么家具, 但是仅有的几项都是谨慎的选择。
这种极简主义的思想延伸到了乔布斯主持的苹果产品上。乔布斯喜欢一直拿掉东西, 简化复杂。在乔布斯重新回到苹果公司主掌大权后,苹果接连不断的推出了iPod、iPhone、iPhone4等划时代的产品。乔布斯的极简主义思想不仅仅让产品受到世人追捧,成为了最畅销的电子类产品,也让苹果一跃成为了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公司。现在大家依旧可以发现很多产品都在效仿乔布斯的产品理念,极简主义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审美观。
从麻衣,到约书亚,再到乔布斯,我们可以看到极简主义者对自身、他人以及社会的影响。其实,在极简主义者的眼中,极简主义本身不是目的,让生活更美好才是极简的目的。我们不是为了追求极简而极简,而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极简。
如果你想掌控自己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那么请试试做个极简主义者吧。
如梭罗瓦尔登湖中说的,“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