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阅读了美国作者帕克.帕尔默著的书《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该书和以往的教育教学著作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熟知的教育教学著作大多以理念、技术、方法、模式入手教会广大教师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以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脑科学为底层逻辑阐述学习的发生的心理机制和如何更好地完成学习和教学过程。而该书另辟蹊径以“教师自身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为本书的核心问题,该主题描述无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作者强调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这本书就是帮助真正的教师显露其本真。探讨教师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影响教育教学进而影响自己和学生成长的生命历程。
教师的成长与学生密不可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生命的悸动,有时在教室里我们忍不住欢喜起来。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为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毫无生气,学生全无兴趣宛如置身荒漠中一片死寂,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所谓的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充满了无尽的无奈和挫败,但是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因为我们的职业事业就是一个反复体验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因为我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一如许多教师所做的那样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该书认为教学中的困惑有三个主要原因,前两个是老生常谈,第三个原因最根本,就是自己的心灵世界,却很少为人所重视。首先,我们教授的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已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和完整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作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鲜有人能及的人文智慧。如果学生和学科可以解释所有教学的复杂性,我们复制世界的标准方式可能就有了尽可能与我们的专业领域保持联系,学习足够的技术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但是,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折射了我内心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我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一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同等重要。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的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遥远地、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样看待学科,就像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认识你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恋。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关于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本书探索教师的内心生活,同时也提出如何使教师的灵魂从孤独分离中走出来的问题:教育以及有关教育改革的公众对话中,教师的自我内心世界怎样才能成为正当的话题?因为它尊重和挑战教师的心灵,需要对其进行比对传统问题更深入的探讨:
1、我们大多数人要共同问询“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教什么学科?
2、然后讨论更深入一点,问询“如何做”的问题:教学搞好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
3、偶尔,会再深入一步问询“为什么”的问题:我们教学是为了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目标?
4、但是,即使有我们也很少问到“谁”的问题:教师的自我是什么样的?自我的品质是如何形成或缺失变形的?如何因我联系于我的学生、我的学科、我的同事以及我的整个世界的方式而形成或缺失变形的?教育制度如何能够支持和增强孕育着优秀教学的自我?我无意批驳“是什么”“如何做”“为什么”的问题,除非把它们当作唯一有价值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给予教与学重要的洞察,但是,这些问题中没有一个揭示了作者在本书要探索的领域: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
作者强调要充分地描述内部景观图画,必须把握三种重要通道:
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把教学缩减为纯情感的,它就成了自我陶醉;把教学缩减为纯精神性的,它就丧失了现实世界之根基。智能、情感、精神依赖于相互之间的整体性,它们本来应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中,结合在教育中,因而我在本书中也努力把它们结合起来。
凭智能,是指我们思考教与学的方法:人们如何获知和学习有关的概念、有关学生和学科本质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形式和内容。
凭情感,是指在我们教与学时我们和学生感觉的方式它既可以增多也可以减少我们之间的交流。
凭精神,是指我们对于心灵和芸芸生灵密切联系之渴求的多种响应一种对生命的爱与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
虽然本书立足于教师的内心世界,但是作者也不失时机地探索外部的教与学的共同体形式。对心灵沟通的内在渴求成为对外部联系的需求:我们自己的心灵舒适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会更加亲密无间。作者在更高的层次和领域探索教学内在景观。将对教师内在的关注置身于内在有时人家问我,给教师提供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方法、技巧等上面,成为教学工作进行的顶层设计。譬如心理治疗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治疗师进入患者的困境,但是,只有以真实的内在生命投入患者的真实生命中,有效的心理治疗才真正开始。同心理治疗师一样,直到成为真正的教师之前,教师所用的也是技术。如果教师的内心世界不丰富,又如何教育学生呢?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实途径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励明察内心领域,学校怎样能够实现他们的使命呢?在每个教育阶段,教师的自我是关键。
“教师自身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是本书的核心问题,作者虽然明白停留于“是什么”“怎么办”以及“为什么”的问题更能够对当下的读者有吸引力,因为这些问题更容易回答!但是作者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有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求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但我们已经重建的教育却通常未及那遥远的理想,我们可捕捉到的任何小径迹象都是我们应着手探索的。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使我重新去认识“教师的自我是什么样的”,对这个问题的深思和回答也将是我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核心问题。为了学习和学习者的利益,有关教学、有关教者是谁的问题中,逐渐成为自身职业生涯中最根本的问题。通过开放而坦诚地认识它,独立或合作地为其付出,我们能够更充满信念地为学生服务,提高我们自己的幸福感,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帮助教育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