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届有一句话,叫做,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拒绝。"with non-hostile firmness and non-seductive affection"。
这是自体心理学大师科胡特老师说的一句还蛮有名的话,在咨询中我们通常用来描述咨访关系里对待来访的态度,其实也是对来访的一种很好的基于关系的示范。但其实科胡特本身这句话是用来描述——“恰到好处的挫折”这一概念。这一概念通常用于儿童养育的过程。我觉得对于现在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是一个很棒的拆解。
他说:在孩童的经验里,创伤与恰到好处的挫折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它的不同点就如同一个母亲尖锐地喊“不!”,而另一个则是温柔的说:“不。”或者说一个是激烈的禁令,而另一个则是具有教育性的禁止的经验这样的差别;它的不同就如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大吵大闹还以敌对的叫嚣;而另一个父亲则以坚定却不具攻击、充满爱却不诱惑的方式抱住孩童、并加以安抚的差别;它的不同就如只强调孩子不能有什么或做什么的这种毫无妥协的禁令,与对被禁止的东西或活动提供可接受的替代品之间的差别。
我的小孩叫烦烦,他在成长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对于”突然坏了的玩具会极其激动,“比如我们坐出租车,他的加特林机枪有个很小的箭靶落在出租车上了,他会异常激动的在大街上大闹,一定要”立刻、马上去追回那个出租车,把他的箭靶要回来,或者父母想个办法把他的箭靶变出来。“我们通常的示范是允许他大闹,等他情绪稍缓给他一些选择,比如我们可以待会去买个新的,或者回家找个配件,或者等淘宝邮寄,总之我们会商量:有哪几种方法可以解决,而不是只有歇斯底里的崩溃的方式。
看到这段话,我突然想,这应该就是科胡特讲的,对于“立刻、马上要到一个东西的禁止”,但是提供一些可接受的解决方案或替代品的的示范。
几次之后他慢慢就从“立刻、马上、变回来,的歇斯底里中走了出来。”
孩童会以父母对驱力管束的态度复制于内在。假如这些态度不导致创伤,孩童就能以平顺与爱的态度、而不是以反击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驱力。这些不会导致创伤的经验,使精神的一部分不会受制于防御机制的障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能否用不带敌意的坚定、不带诱惑的情感,去回应孩子的驱力管束,假如孩子长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敌意的、诱惑的回应中,这将会引起强烈的焦虑与过度的刺激,导致精神成长的贫乏,因为他有过多的驱力被潜抑,而无法参与精神的发展。
正面管教中也提出一种态度叫做:和善而坚定。一起做和善而坚定的父母吧。温柔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