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似乎又重新成了一件可以晒可以情怀的事了。各种荐书的公号开出的人生必读书单,播客开始为你读诗,甚至关于一年究竟能不能看完200本书也成了有待考证的议题。阅读似乎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了。然而在我看来,阅读这件小事,终究只是一项很私人的娱乐活动罢了。没有弹幕,没有语音,没有一键分享。只有你和文字默默相对,迷失在时光之海中。正如捷克作家穆拉巴尔的一本书的名字一样,阅读不过是一场过于喧嚣的孤独。
穆拉巴尔是个经历丰富的作家。他在取得法律博士学位之后,并没有从事律师相关的工作,而是在社会底层进行着各种生活的实验。他做过仓库管理员,火车站调度员,卖过保险,推销过刷子,在钢铁厂义务劳动,在废纸回收站当打包工。在此期间,他一直笔耕不辍。直到他49岁时,才出版了处女作——短篇小说集《底层的珍珠》,并且因此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可谓是大器晚成了。虽然一直讲成名要趁早,但出名晚也有出名晚的优势,那就是忍得了喧哗,之后仍然能够继续高质量的创作。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穆拉巴尔根据他在回收站当废纸打包工的经历写成的。情节非常简单,35岁的打包工汉嘉的日常工作就是在地下室把废书压成纸包,回家他会一个人看从废品站挑选出的旧书,偶尔下班就去喝喝啤酒,没事也会回忆回忆青春往事。最后,地下室里堆积的废书纸山轰然倒塌,他就被压死了。
汉嘉的存在似乎没什么特别的,除了他的阅读经历。
“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诗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到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
由于这样的含英咀华的读书方式,汉嘉读过的书就真正成了他血和肉的组成元素。因此,他常常分不清哪些是他自己的想法,哪些是书中的思想。这应该是很多人多年来梦寐以求想要达到的读书境界了,不折不扣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将阅读内化成自己人格和灵魂的一部分。他读《道德经》,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浮士德》,读一切在常人看来很艰涩的经典书籍。尽管如此,阅读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轨迹。他仍然在肮脏满是老鼠和苍蝇的地下室工作。他没有因为读书成为大v、实现财务自由或者赢得过众人的关注。读书就像吃饭一样稀松平常,没有什么魔力。这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纯粹最自由而又无用的读书了。许多标榜读书万能的人恐怕要为汉嘉痛心疾首了。
当然,读书还是能够潜移默化改变着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的。
偶尔地,在满是绿头苍蝇、血污和恶臭的地下室,做着日复一日繁重的工作时,汉嘉会安安静静思考着耶稣和老子的思想和气质区别。他也会给枯燥的工作增加某些仪式感,比如,在打包好的废纸包里放上一张废弃的名画的复制品,有时是《夜巡》,有时是《格尔尼卡》,有时是《草地上的午餐》。他也会产生某些小小的心愿,比如退休后要去亚里士多德的出生地朝圣,绕着体育场跑上一圈。这也许让他枯燥的生活有了些色彩和希望。
“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爱稠密的思想之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
也许很多人觉得,就算一个打包工读过那么多哲学和文学的作品,也没什么意义,反而会徒增烦恼和杂念,使他不能安于现状,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汉嘉并没有起过向他人炫耀的念头,甚至也没有任何向别人传教布道的行为。他不希冀读书给他带来什么改变。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人会注意到他居然读过那么多书。毕竟在大家眼里,他只是一个废品站的工人,邋遢而贫穷,话不多性格随和,让人产生不了想要与之攀谈的愿望,更别说聊聊最近的读书心得了。这样的读书结果,也算得上是真正彻底的孤独了。毕竟大多数人还是想着可以写写书评,晒晒书架,参加各种读书会活动来展示一下自己取得的读书成果的。可汉嘉读书,纵有千般思绪,无人可说。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种阅读方式。纯粹只是一个人看书,不参加各种形式的读书类社交,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传播思想。是啊,如同传说中的神龙守着巨大的财富,却一个字也不花。而且他还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工人,有读书的时间还不如想着怎么提高物质条件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人羡慕穷酸书生的,何况还是穷酸工人。
然而艺术和文学并不是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的特权,它也不是什么成功人士的标配。它就只是平等地敞向每一个有精神需求的人,无关阶层,无关职业,无关学历,只要你能够识字,书就是你的朋友。读书真正所需要的不过就是孤独的时光,而不是那些阅读群、讨论会和阅读进度表,它只是给你一段让心灵舒展的时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