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很久以前)微博上掀起了一场经济学界的激烈辩论,双方打的不可开交,有秉持着知识圣洁不可玷污的专家(汪),也有体察底层人民劳苦的精英人士(薛),更多的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坐在一边啃瓜子的普通人民群众——比如我。
由于我自身是学商的,而经济学作为必修课曾让我一度怀疑人生,至始至终都懵懵懂懂、不明觉厉。说实话,那时候绝对是我第一次听说和接触经济学,而扑面而来的各种理论和学术论文让我完全不知所云、逐渐失去兴趣,只能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
后来我意识到,想深入研究一门学科,最好先用上帝视角俯瞰整座知识殿堂,赞叹这鬼斧神工之际,趁着兴趣正旺再走进内室看核心,一步一步踏遍每个角落。然而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心思不够细腻,看不到门口小小的指示牌,然后就一头扎进去,像无头苍蝇似的瞎撞,最后累死在了走廊上。
不知道一个学科的起源和意义所在就很难开始真正的学究,还好有不少人坚持了下来,最终有机会一睹其真容,虽然这机会往往来自于“既来之,则安之”的觉悟。
很多影响深远的学科都诞生于观察和思考,服务于生活与实践,后来演化出太多繁琐的细节,分支再分支,最后就再难追根溯源,逐渐理论替代了实用性。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后生只能望洋兴叹,因为往前走,一不小心就会迷失在知识的海洋里。
薛老师和汪教授他们各成一派,为不同的追求所辩护,其核心争论点可归纳为到底是追求学术的突破更重要还是知识扫盲更重要。下周,我再就这个话题继续说说自己的浅见。象牙塔靠一手知识越建越高,我们需要二手知识普罗大众使教育通识化吗?欢迎你也说说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