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
☞杜威《经验与教育》: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是来自经验的,这并不表示一切经验都具有真正的或相同的教育的性质。
★ 关于积累经验:
•经验是否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和能力的侧面
•经验对于学习者未来经验的拓展带来什么影响的侧面。
★ 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其中心问题是从各种现实中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经验。
☞杜威的“经验”:是基于工具性活动展开的同环境的交互作用,是基于反省思维的建构活动。
【感悟】杜威的经验说,是基于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有意义的建构活动,并且认为这种活动是能动的知性的。其次杜威认为教育和经验都不能脱离人和社会的关系,杜威的“从做中学”就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学生通过感知世界,体验世界,从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是在不断的自我体验,经验中学习,环境中创造,交流中收获。
☞弗莱雷问题式教育:认为真正的学习之所以发生,唯有在面临不能解决问题和障碍的时候。
★ “问题解决”:
• 教师的作用:为学习者在重建经验提供“教育”的构成要素的信息。
• “自我发现”理念:反思与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感悟】关于“问题式”教学,认为学习的发生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和障碍的时候,而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提供跨越障碍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反思,改善自己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对话型的教育方式,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呈现,从而获取知识。
★ “经验性学习”特征:
• 以“人格参与”为特征。
• 真正的学习是自我主导,即自 发性的
• 学习是由学习这来评价的。
• 学习的本质就是建构意义
★ 知识的活动性:知识不是习得的,而是实践的,“参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知识是基于相互探究,帮助,沟通,共同地得以保存,发现和经验的。
【感悟】关于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师生的相互对话,相互接触发生关系获得的知识,是从经验中来的,知识是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存在的,因此在此过程中,师生的参与就至关重要
☞焦点性感知:认知主体注意地感知的若干要素。
☞从属性感知:认知主体不聚焦地感知的要素。
★ “明言知识”:用焦点感知与概念活动的功能来说明。以“明言知识”来表征的性质,就是明确地区别精密分析,语言明确化,基于叙述的确定,观察的客观性而主体与客体。
★ “默会知识”用从属感知和身体活动的功能来说明。情境性的区别:直觉性的发现,躯体表现,整体认识,主体性,主体与客体情境。
★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克服:既不能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与经验,单向地灌输知识,也不能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
★ ★ 出色的课堂教学:一方面看,是淋漓尽致地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支撑的作用,从另一方面看,同时又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15、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
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
★ 客观主义着眼于形成“知识传递”的教学环境,而建构主义则主张从形成能动的知识建构出发来建构“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
☞格拉塞斯费尔德:不认为任何一种认识都有价值,他强调认识是一种适应性活动,认识必须是“适应性”的,必须是有助于人类“生存力”的。
☞皮亚杰:在个体的认识形成活动中,通过同他者交换见解,存在着持有不同于自己见解者,可以从另类观点来思考问题,这样使得自己认识得以相对化,同他者的交互作用,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引发认知冲突。
★ 社会建构主义收到两种理论支撑:
格根:我沟通,故我在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ZPD理论: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指导作用和儿童内化经验的过程。
★ 社会建构主义不同于个人建构主义之处就在于,它重视对话的交互作用过程,认为人的认识跟社会文化变量交互作用。
【感悟】谈到关于社会建构主义和个人建构主义,从皮亚杰的观点来说,认为知识的建构是同外部的交互作用,后来发展了皮亚杰的观点,他们认为并不是每种认识都有价值,强调认识的适应性,有助于“生存力”。关于社会建构主义观点中,强调对话的交互作用过程,强调语言和沟通对知识建构的影响。
★ “正统性周边参与论”就是把学习视为文化实践的理论。不应当把学习视为个人头脑中知识积累的过程,而应当作为参与共同体的形态来把握。
★ 课堂教学:以对话为媒介的交互作用的文化实践活动。
★ 聚焦“知识与课堂教学的社会和文化维度”是社会建构主义秉持的“知识的社会建构”的基本观点所必然引出的结论。
★ ★ 社会建构主义主张教学从学生所处的真实生活环境中追寻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不足或与其已有的认知相矛盾之处,以激发学习动机。
【感悟】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说,学习是同周边环境,同他人沟通不断合作交互作用的产物,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通过追寻问题发现不足,促进学习,而教师的作用不过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知识出发,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我国传统的教学认识论,只是从个人的认识维度来把我课堂教学,应当摒弃。
★ ★ 变革规范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从个体式学习”走向“合作式学习”。
★ “教学对话”:存在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必须习得一定目标与内容,特点是目标指向性和内容关联性。
★ ★ 教师转变角色:
• 尊重并理解每一个学生,同时理解每一门学科
• 必须给予学生深入学习自选课题的时间
• 为使学生建构他们自身关于课题的解读,必须展开更广泛的合作学习
• 教师不仅要把学习过程模式化而且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经验,教师自身必须是学习者。
【感悟】书中列举了美国出版《学校重建与改革的指南》中的12条教学原理,包括学习动机,知识建构,学习过程的目的,文化差异,个体差异等等,我想简单谈两点,首先关于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建构知识,对事物充满好奇,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就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其次关于学习过程的目的,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更好的开展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