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这一段的大意是这样的:
当父母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父母亲改正。
劝谏的时候,始终带有敬意,脸色温和怡悦,话语柔顺平和。
假如父母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就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
若父母固执不听,还责骂你,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遭受父母责打,也毫无怨言。
有人说,《弟子规》是清朝人写的,有很多糟粕,培养奴性,以有利于清政府的统治,《弟子规》的内容对于孔孟的思想是有篡改。我查了一下,《弟子规》的每一篇主旨是来自《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其内容全部来自《论语》、《礼记》、《孝经》、《孟子》,还有一小部分来自朱熹的集注。所以《弟子规》的作者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教授孩子圣贤的道理,让孩子可以做圣贤的弟子,老老实实取自经典,并没有什么原创。因此我们单单拿出一两句话就抨击《弟子规》是宣扬奴性,实际上也是在否认孔子孟子的思想。要想学透弟子规,其实要好好读读《论语》、《孝经》等经典。
上面这一段出处是在《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这里的几谏,就有和颜悦色,委婉进谏的意思。
不过这里要注意,这里的”亲有过“,主要是指父母德行上的过失,而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现在我们为人子女者,觉得父母年纪大了,见识不如自己,经常看不惯父母的做法,动不动就批评指责。这可不是”谏使更“的目的。生活上的事情,我们应该更多以爱敬之心,顺承为主。“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可能一辈子也没有让我们“号泣随,挞无怨”的事情。但是即使父母有这样的过失,子女也要以爱敬之心来委婉的劝谏父母,不要让父母因为德行的过失蒙受羞辱。
《诗经》上有一个故事,说卫国一个贵族有七个儿子,他们的母亲晚节不保,出轨了。虽然春秋时代礼乐崩坏,但是这样的事情还是很让整个家庭蒙羞的,于是儿子们要去规劝母亲,所以写下了一首诗,原文是这样的:
《国风·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读:训)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献)睆(换)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翻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
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
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才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
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
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你看,儿子们劝的多么委婉,回忆母亲的辛劳,自责没有尽到在母亲身边婉转承欢的孝行,全都是爱敬,但我想母亲一看应该就懂子女的心意。现代社会要是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估计七个儿子会觉得面子丢大了,去砸母亲家也有可能。
所以子女给父母提意见的时候,一定要先检查自己的发心。孝要做到位了,一举一动都是爱敬,不会有怨,憎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