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8

说不尽的晋国(三二)

爱感慨的呆呆

谥号是给死去的帝王起的名字,用于表示行迹,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最终评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最初由周公制谥法,后来为各诸侯国沿用,根据国君们生前的执政特色,按照周礼对谥法的解释,在诸侯死后稍过一段时间,即“小丧”后,为死者取一个适当的谥号。《逸周书·谥法解》对谥号的释义非常具体。比如文公是重耳的谥号,这是谥号中比较高级的称谓: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绥柔士民曰文......字义好的不能再好了,这属于“美谥”;也有“恶谥”,说不好的:壅遏不通曰幽,蚤孤铺位曰幽,动祭乱常曰幽。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情曰厉,愎狠无理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晋国的好几位国君都获得过不好的谥号,如晋幽公、晋灵公、晋厉公等,看字义大致就能知道此公生前是一个怎样的主儿。但这种谥号是由人来讨论决定的,在晋国当时卿相争斗时期,难免有失公允。就说这个晋厉公吧,按说在位期间还是干了一番事业的,不过是由于耳根子软,让大臣给骗了,死于“车辕之役”,但还不至于落个“厉”的恶谥吧?不幸的是给他评定谥号的是他的继任者晋悼公和栾书、中行偃,而栾书、中行偃是杀死厉公的凶手,悼公则是在这二位的辅佐下得以登上国君的宝座,所以让这些人给被自己杀死的国君定谥号,其公正性可想而知。厉公就这么传了下来。

要说后来的秦始皇还是有些眼光的,他看出了其中的毛病,说这玩艺“子议父、臣议君”没啥意思,也不会公平,就废止了。到了汉代,架不住各位君王的自恋自爱,又恢复起来了。恢复则恢复吧,只要不过份就行,偏偏到了清代,把谥号弄了个登峰造极,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是: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名字之长,溢美之极堪称世界之最了吧?让人看后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