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一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农村工作近40年的教师,近两年也参与了扶贫攻坚工作,长期与“三农”打交道,就多年所见所闻及调研到的情况而言,觉得要想让贫困区域、贫困群众尽快地、持久地高水平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除了采用那些必不可少的“开发式、'输血式”、”造血式”“移民搬迁式”等扶贫措施之外,还要“志智双扶”才能推动扶贫工作提质增效。
笔者在参与脱贫攻坚战中,看到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真切感受到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他们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越干劲头越足。但也有少数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把党的扶贫好政策
当成政府可养懒人的政策,有争当贫困户,抢当低保户的现象存在。
在贫困群众中,有的人一拿到政府的现金补贴,就先去场镇买一瓶酒,再点几个菜,喝了吃了,然后再提一壶酒蹒跚回家;还有不少人将补贴款用于赌博,你告诉他种果树既可绿化环境又可增加收入,他说麻烦,没精力管理,果子多了,卖不出去。你叫他打扫公共区域卫生得些补助资金,他却说没时间,要照顾家。其实,他本是一个大闲人,啥活都不想干。这些人,即使有资金、技术、项目提供给他,也很难把他扶起来
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扶志就是扶信心、扶思想、扶观念,只有加强教育、引导,让农民有"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而不是国家“要我脱贫”的被动督促,才会人穷志不穷地发奋脱贫,只有把贫困群众的“内因“激活,腰杆才会硬起来,脱贫的办法才会多起来。
扶智”就是扶思路、扶知识、扶技术,帮助困难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事实证明:困难群众的智力水平决定了富裕水平。一是要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培养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型知识化农民。同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专业化(诸如耕作、植保、农机、后加工)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以至“互联网+现代农业”,这样才能增强贫困群众在生产、流通环节中的主导权、话语权,减少他们在生产中的盲目性,使之适应农业现代化。二是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三是加大文化扶贫力度,改变贫困群众一些不良习俗和落后观念,使其人心思进,主动脱贫,勤劳致富。
总之,就扶贫工作来说“扶志”与“扶智”比什么都重要,政府投入再多的资金扶贫,倘若贫困群众依旧缺乏“志“与”智”,返贫率还是会很高,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扶贫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