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划重点:
自律大于智商,孩子成长的关键竞争。美国心理科学学会发表了一个专家调研报告,题为自律比IQ更能预测孩子的学业表现。在报告中,心理学家跟踪了140名美国八年级学生在校的表现后发现,一个孩子是否自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在校成绩、美国中学入学考试成绩以及被热门高中录取的概率。这个调研为我们解释了一个现象,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智商水平与我们家的孩子并没有差太多,但他却成了学霸,而我家的孩子却成了班上垫底的?原来奥秘就是这些别人家的孩子具有具有高度的自律性。
专家发现,跟自律性弱的孩子相比,那些自律性高的孩子很少逃课,更能按时完成功课,通常比别的同学更早开始安排自己在一天中的学习任务,几乎不花或很少花时间看电视或玩游戏等。因此,专家们得出结论,只有在智力优势、长期记忆和抽象思考的能力和非智力优势、内聚力和自律的共同平衡作用下,孩子的学习成绩才能持续保持优异的高度。
他律法则,父母作对他律,孩子才会自律。其实,孩子的身心成长就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漫长过程。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孩子小时候先按父母设定的规矩来做事。然后逐渐过渡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阶段。当孩子尝试遵守规矩之后,会发现这样做至少至少给自己带来两大好处,一是在行为上赢得更大的自由度,二是获得别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尊重。这样,当孩子被夸长大了的时候,他就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
亲测解决方案:如何给孩子正确地立规矩?
一、没底线的规矩不成规矩。正确的他律就是和孩子预设好规矩的底线,只要在底线之内的事,可以视情况有孩子自己把握。比如我会说,我们家每个人都需要先把作业或工作做完才可以使用电子设备。这里的底线就是只完成该做的功课和工作,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自律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好,父母制定的他律底线也可以越来越模糊。
二、没弹性的规矩不是好规矩。在与孩子设立和执行规矩的拉锯战中,家长免不了会踩到尴尬地带,比如孩子在客人面前做错了事,或者坚持错误行为。这时的规矩要从预防事态扩大出发。所以,父母必须控制好情绪,是指用幽默的语气或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来化解孩子的情绪。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早就知道自己错了,只是觉得不能丢脸而硬顶,为孩子让步并不等于可以失去规矩的底线,事后必须和孩子重温问题错在哪里,而这样做的效果往往比直接冲突来得更好,说不定结果也会让你大吃一惊。
三、不关注情感的规矩很难执行下去。如果一个刚上学的孩子有一天晚上突然不想做作业了,这是我们首先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保持对规矩的忠诚。我们需要教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当孩子懂得处理情绪后,就不会给予因为情绪而做出破坏性的行为。我们可以这样说,妈妈知道你觉得数学真的很难,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做,然后今天晚上就没时间玩儿了。这样吧,妈妈看看怎么来帮帮你吧。能够预见性的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就是在帮助孩子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自律的生活真的很舒服!以身作则尤为重要,坚持原则和底线,不要因为心疼而破坏一起立的规矩!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一定是温柔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