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犀牛事件”是相对于“黑天鹅事件”而言。“黑天鹅事件”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
“灰犀牛”最早由美国学者米歇尔∙沃克提出,用来指代大概率、事发前有迹可循却未引起足够重视、最终引发严重后果的重大危机事件。灰犀牛体型庞大,常给人一种行动迟缓、体型愚笨的错觉,从而时常让人忽略了危机的存在,但当灰犀牛被触怒发起攻击时,阻止它的概率接近于零,最终引发破坏性极强的灾难。“灰犀牛”是对概率大、冲击力强的风险的贴切比喻。灰犀牛体型庞大,应该很容易看到它,本不该被忽视,而正是因为其看上去体型大、速度慢,往往让我们低估了它的风险,疏于防范,最终造成严重后果。总体来说,“灰犀牛”通常具有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事前有迹可循、重视不足;事中危机迅猛、应对迟缓;事后后果严重、影响巨大。
虽然“灰犀牛事件”通常用来指金融风险。引用这一概念,在国际工程项目中,投标阶段的技术标准就是一头典型的灰犀牛。
在双泽调查的国际工程案例中,在国际工程项目的投标阶段,投标人对于招标文件中所规定技术标准的研究,几乎为零。答案也几乎一致:都认为标准很重要,但是在投标阶段根本没有时间去详细研究它。以一个非洲某个输电线路项目为例,招标文件的技术规范中,涉及IEC、欧洲标准、美国标准共计115个标准,这还不包括提及的法律法规等更高标准的规范。在短短2个月的投标准备时间内,找齐这些标准,再全文阅读(甚至翻译),找出关键技术点,并有效地融合进投标文件。这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因此对于招标文件中的技术标准,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大家都没研究标准,标该投的也都投了,该中标的也都中标了。
然而,随着我们对很多国际工程项目的跟踪调查,发现,因前期对标准的有意或无意的忽视,都给后续项目的执行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非洲某沙漠公路项目,业主在招标文件中对路基材料标准做了规定,而投标企业在投标阶段完全忽视了这一规定,想当然地认为可以就地取材。事实是,就这一点导致项目亏损并最终失败。
印尼某电厂项目,由于对中印钢材等标准的研究不足。中方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说服业主采用中国标准施工。然而在真正了解当地有关标准后,才发现当地某些标准是低于中国标准的。仅在锅炉建造中,就多支付了1/3的成本费用。
国际项目中的标准问题,企业在走出去的一开始通常会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却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破坏性。大多数企业通常会有“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来对待它。而当它的破坏性逐渐显现的时候,损失却是极难挽回的。
那如何应对技术标准这头“灰犀牛”带来的影响呢?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种可能的办法:
一是从项目可研、立项、投资、建设、运营全流程控制,由中方企业掌握,明确使用中国标准。这是一种绝对化、理想化的做法。这与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框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有所违背的,也是不现实的。
二是未雨绸缪,建立中外标准大数据库。企业走出去之前,应该对目标国家的标准、法律、法规做系统性梳理和研究,并将与企业业务密切相关的关键点进行详细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
三是及时总结各类经验教训,形成案例库。不论是企业自己总结的投标经验教训还是同行企业的案例,都进行汇总分析,提炼,并形成对后续国际工程项目投标的建设性方案。
四是引入成熟的工具和数据库。目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向深入,开始有组织、机构和企业开展了中外技术标准的深入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可用于解决招标过程中标准问题的有效做法和研究成果。
企业自己建立中外标准数据库和案例库,对于企业的资金、专家、管理体系、信息化条件都有较高的要求。相比较而言,引入外部智慧和数据是较为可行和经济的做法。
目前中外电力工程项目领域,在投标阶段推荐使用的平台,是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2017年推出的“中外电力工程技术标准数据管理平台” (http://pes.sunther.com/)。该平台已经关联了2万多条中外技术标准条款,可对投标阶段的标准分析提供有力支撑。
“灰犀牛事件”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做好充分的预案和应对措施。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在电力工程领域,已经有机构、组织、企业开展了大量工作,来应对国际工程项目中的“灰犀牛”—标准。同时,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正在或将要走出去的企业,更加地重视标准,在“灰犀牛”发威之前,就把它关到笼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