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书里的一个名词,奥卡姆剃刀,解释太纷繁,其实就是极简主义的代名词。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我就觉得很喜欢,我还写了一个宣言,我得做一个拥有奥卡姆剃刀的女孩子,我寻寻觅觅方法很久,都不是个合格的奥卡姆剃刀女孩,中间还走了一大截弯路,磕磕碰碰,头破血流,后来记性就不好了,越来越善忘,只能记住好的事,只想留住最好的人。
最近朋友的话题开始围绕对年纪的恐慌,但我又感谢长大,二十三岁吧,虽然一事无成,但又好像奥卡姆剃刀早就在我心里了,自觉避免所有杂乱的事情。我也不知道长大有什么改变,我还是那么爱哭,那么爱玩,但我可以坦然接受陪我很久的人消失了,不再像个丢糖的孩子,不再定义在别人心里的位置,也不计较结果和付出,付出是我自愿,不再在乎结局。
很多事都是恍然大悟,就像一直放不下一个人,一个瞬间也就突然放下了,就像放浪不羁的男孩一瞬间就想收心了。马克思说,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你不知道质的临界点在哪里,但失望会攒够,过度娱乐会厌倦,总有临界点的。
我曾以为时间沉淀的感情大过乍见之欢,后来才知道感情也会更新换代。我们还会遇到很多人,留在时光里的人会一直在心里,埋葬在觉得可以想不起来的位置,可能偶尔还会红了眼眶,那也只是对陪伴的致敬,仅此而已。
传播学里把我们认识的人分为初级群里,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是指我们爸妈爷爷奶奶一类的最亲近的圈层,会帮助我们社会化,成为社会人,次级群体是稍远关系的圈层,但我们总是习惯性把最好的一面留给次级群体,把脾气戾气给初级群体。我曾一度因为没有爸妈的陪伴跟爸妈疏远很久,长大后爸妈对我的事事框限更让我不耐烦,所以在爸妈的眼里,我蠢笨又少语,总怕我受了欺负,于是对我的友情还有爱情更是框限,后来有一天,我跟爸妈说,你们别管我行吗,妈妈说不是管呀,只是想跟你分享,满满委屈。
于是很久的一段时间,爸妈没有再过问过我,上次妈妈回来住院,她最怕疼,本来是打算做微整,做了个小手术以后嚷嚷着,再也不来医院了,连美丽也不要了。她躺在床上,整天的不舒服,声音也好低沉,她说,以后对别人好一些,别让别人难过。
她说,等你有了孩子才会体会到父母多怕儿女难过。
广告学里说心理占位,第一这个词,是进入人心智的最短距离,所以那些第一次做的事,都有别样的意义吧。年少时,我们涉世未深,千奇百怪的事,我们有那么多第一次,谁都不曾珍惜,到后来才知道,那么多的第一次里都带着不可言说的真挚。但随着年纪增长,遇到的人越来越多,经历的事也渐多,第一次越来越稀缺。所以现在格外珍惜第一次,别人送我所有的第一次,都会让我觉得是对方给的仪式感,都会小心珍藏好,放在心里。
那些没有处理好的关系,没有认真珍惜的人,如果可以重来,定是要好好珍惜的。
长大除了容颜变老,也确实没什么不好,会让我们收起稚嫩,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样的人,明白什么是伪善什么是真善,明白珍惜和付出。
家里的小区不远处是菜场,常有人带着一车的菜从农村赶来卖,吆喝声不断,冷风里每说一句话都会带着热腾腾的气,有人行色匆匆赶路,有人垮着篮子问价,环卫工人穿着橙色的衣服弯着腰打扫着卫生……每个人都千差万别,但悲喜又大相径庭,励志鸡汤告诉我们要去远方,告诉我们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完美的生活,都是别人咬紧牙关生出的花朵。谁不是饱经沧桑,苦中作乐,所有轻松愉快的背后都有人为你挡着风雨,或者是你的父母,或者是之前努力的自己,除非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起点就得让别人追一辈子。
网上有段话说,现代人的崩溃是一种默不作声的崩溃,看起来会说笑,会打闹,会社交,表面平静,实际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不会摔门摔东西,不会流眼泪或者歇斯底里,但可能某一秒就积累到极致了,也不说话,也不真的崩溃,也不太想说话,也不敢去死。
但最后只要我们踏过去,就都会好起来,在很多年后再想起来,那时候天大的事,不过成了一个黑色的小点在心里,而我们的心还可以容纳很多东西。
长大,或许就是更纯粹,更善意,更坚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