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留洋的方鸿渐买学位证开始,到船上甲板时光,到银行小职员,去往学校上任的旅程,到学校助教,再到报社资料室,再到结尾。从一无所长,到一无所成。
大千世界,人生百态。故事中有很多真实且不容忽视的细节,生活中同样有,但可能因为自身的盲目乐观和理想主义,潜意识里总回避那些“脏”和“臭”,但当书中的描写揭开生活的不美好,自己如当头棒喝般惊醒,需要有做一个基于现实主义的乐观主义者的觉悟。杨绛先生在后记里说主角是一个空有大志满腹牢骚的人。见不贤思自省也,回观自身,能力仍旧不足,好好积累能力,厚积薄发才是上策。
从购买学位开始。身无所长,抱着投机取巧的心态,带着一股书生气跟人讨价还价,之后得到蝇头小利还沾沾自喜。心下一惊,自己不也有过这样的心情么,投机取巧、沾沾自喜,虽然事不同,但总归有过那样的心态:想要考试作弊,一点小利沾沾自喜。还是那些脚踏实地努力的日子,自己回想起时才觉得心下安然。
船上的甲板时光,好赌打牌的孙先生,“即时行乐”的鲍小姐,自傲的苏小姐,还有方先生的情绪:欢乐、快活、得意、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近乡的情怯。这些人物刻画描写给人一种真实感,仿佛在那见过。
“苏小姐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头脑,有身分,态度相貌算得上大家闺秀,和她同上饭馆戏院并不失自己的面子。”是这样的,“带得出去、领的回来”。
“当着心爱的男人,每个女人都有返老还童的绝技。只能说是品格上的不相宜;譬如小猫打圈儿追自己的尾巴,我们看着好玩儿,而小狗也追寻过去地回头跟着那短尾巴橛乱转,说风趣减少了”这句话我自动脑补了画面感,真是乐不可支。
银行小职员,这一段里有前丈人的真实虚伪,初入社会与人相交的真心和虚荣,还有主人公有且很多人都有的战战兢兢与自视过高。因故事里一直有条感情线,此时方鸿渐真心的爱慕唐晓芙,却仍旧与苏小姐暧昧联系而招致一系列后续问题,丈母因旁观看已故女儿的姑爷这般朝三暮四爆发了所有的阴暗面,年轻的爱恋因双方自尊心过强不肯低头而失去最初的爱恋。“约着一见面就能使见面的前后几天都沾着光,变成好日子”大抵就是了吧。
去学校上任的旅程,最印象深刻的是辛楣的一段话:“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且慢,你听我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庆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这话我觉得有理,身体一受苦,大脑就停止思考,所以旅行当中总会有坏脾气。而见过彼此最落拓丑陋的一面还仍旧能彼此包容和谐相处的,之后翻脸的可能性也就小很多。还有辛楣说的“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在这个点的想法是,君子之交当是无用之人,但此无用是无功利之用,当是有性格的“可爱”之人。
学校的助教,小社会一样,每个人的责任负担、人与人的勾心斗角、相互利用,还有关在一个边远小地区的生活无趣、目光狭隘和无奈。这是我我能看见的。说离开一个地方,如死过一回。我想的是怪不得我们总是为离别伤感,不仅是离开自己熟悉的朋友,还有离开自己当下的舒适圈。事分两说,如辛楣,离开便可以重新来过。
回乡的旅途中与去的旅程完全不同,结婚蜜月,舒适宽裕。但同样苏鸿渐的没有主见,似乎他从来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顾当下的一半分钟,有时候当下都顾不得,一边心中不负一边安于现状。不过旅途中唯一觉得苏先生可爱一点的点是他知道孙嘉柔处心积虑要嫁给他想的是“承蒙她看得起”。
报社资料室。婚后生活,从未有过主见,心态有所变化,盲目的自尊心。这一节我看到婚后生活,因为没有经历经验,不能感同身受。印象深的是辛楣这个人,豪爽、灌醉别人的是他,仗义、乐于助人是他,吃醋、深情不悔是他,好像作者很是偏爱他。
从一无所长,到一无所成,是我当下读完的感受,也许再过三五年或十年,或者工作调动结婚生子,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