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好好读完一本书了?
1.傲慢与偏见
这是一张扎心的图。
很多时候,读书让人拥有优越感。
因为自古以来,书籍都是人们心中的圣地。因为曾经,书籍中的信息量,足以让人拉开巨大的信息差,从而拉开巨大差距。
比如商业中,信息不对称是商业之本。如果信息对称,就只能拼资源。
世俗一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所以你会看到:
有很多人在朋友圈晒自己读过的书
有人因为自己读了几本书而有些骄傲
但大多数人的结局是:读了很多,效果很少。原因很简单:
看到 ≠ 理解
理解 ≠ 掌握
掌握 ≠ 执行
执行 ≠ 持续执行
一件事要有效果,基本要经过几个阶段:看到-->理解-->掌握-->执行-->持续执行
所以学生时代,很多人的体验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如今没效果的,大概还是他们。
据传马云说过:想赚钱,少读书,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想安心,多读书,高山流水,君子固穷。
2.信息革命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一个聊互联网的号。
读书能带来优越感,是因为书籍内含的力量。互联网之前,书籍是这种力量最重要的承载形式,这从之前的信息革命可见一斑。
第1次信息革命:文字的诞生
第2次信息革命:手工书的发明
第3次信息革命:印刷术的出现
第4次信息革命:互联网的兴起
第1次信息革命时,恐怕没几个人识字。
第2次信息革命时,书籍是奢侈品,只有富有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有钱买书。
第3次信息革命时,马丁·路德的95条论点被印刷并免费散发到全德国,然后传遍整个欧洲,形成宗教改革浪潮。
中国比较特殊,近现代传入的西方系统性的科学知识,与之前的知识有时代级的碾压性差距,通过掌握这些知识,足以造车、造船、造飞机、造火箭……
我们的父辈、爷爷辈,就是这么过来的。因此他们极其看重读书,读书天然能带来优越感。
互联网技术诞生于20世纪中期,但直到1991年,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带来的技术,才让普通人得以接入互联网,互联网的大发展才由此展开。
在此之后,伴随其他行业科技应用的大发展,书籍越发衰弱。
3.书籍的衰弱
1)速度
近代之前,科技龟速发展。因此,书籍沉淀了日月精华,备受宠爱。
大约240年前,瓦特带来了蒸汽机,人类才开始进入工业时代。
工业革命后,科技的速度,一日千里。
第1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机器开始替代手工
第2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第3次工业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等技术兴起
1848年,卡尔·马克思感叹道:不到100年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财富机会相继涌现,在国内,基本每隔10年都能出现巨大的机会。
90年代的股市、家电
2000年后的PC互联网
房地产大热潮
2010年后的移动互联网
仅仅以移动互联网为例,就出现了很多风口:
智能手机
APP
手游
自媒体
微商
……
最能印证这速度的,是很多人逆袭的速度——很多创业者只需抓住一个风口,身家上亿不是梦,之前的时代无法想象。仅看身边买房的人,一两年间,足以成中产。
飞速变化的时代中,书籍的沉淀跟不上时代发展。
微商兴起时,没有书教你学微商
自媒体兴起时,没有书教你做自媒体
房价要涨了,没有书教你判断
……
大学学的,在工作中很多都无用。比如我们的《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逻辑设计》……还不如好好学java或c++。
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如今以收费图文、收费音频、收费视频、收费社群的形式存在,因为看出行业发展方向的人,花了很多精力率先摸索出规则的人,不再愿意免费分享。
当一个领域有人开始著书立说,往往到了后期,行业红利释放完毕,开始拼资源、拼专业度。
时代飞速发展,书籍开始衰弱。
2)获取信息的方式
记得高晓松等名人都说过:以前我们没什么可玩的,所以只能读书。
而我们呢?有多久没有好好读完一本书了?
有了智能手机,全民低头,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各种时间黑洞APP占据我们大量时间,何谈读书?
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也因此催生了信息爆炸。《互联网时代》提到:
一微博网站一天发布的信息,就超越《纽约时报》60年
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一天上传的影像可连续播放98年
如今两天积累的信息总和,相当于人类历史留下的全部记忆
全民低头,书籍逐渐衰弱。
----------------------------------------
究其根本,书籍是有价值的信息的一种承载形式。以此观之,网络文章、数据报告、维基百科、音频、视频、教程、社群聊天……都是有价值信息的形式。
因此,书籍逐渐衰弱,价值信息永生。
或许时代慢下来,书籍又会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