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是一门大学问,但是怎么学、跟谁学却没有固定的样式和教材。可是,孔夫子他老人家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由此可见,只要善于学习和发掘,身边的人、书里的古人和名人都是我们学习“为人处世”的好榜样。
今天,历史妞就要跟大家分享晚清时期两位著名的封疆大吏为人处世的学问。那么,这这两位封疆大吏是谁呢?
一位是有“香帅”之称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之一、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
另一位是“晚清八大名臣”(曾国藩、胡林翼、骆秉章、左宗棠、彭玉麟、曾国荃、沈葆桢、李鸿章)之一的湘军重要将领——骆秉章,此人曾在四川大渡河断了太平天国赫赫有名的“翼王”石达开的后路,并将其围困于安顺场,后成功将其俘虏。
虽然张之洞和骆秉章二人都贵为封疆大吏,但其为人处世的学问却值得我等平民百姓好好学习。
先来说说张之洞。“香帅”张之洞是晚清时期著名的诤臣,为此,《新闻报》曾这样评价张之洞——“若与历代贤臣相比,张之洞不愧为诤臣、能臣、良臣”。
但是,这位著名的诤臣却给自己立下了“三不争”的人生信条: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三不与无谓之人争闲气。
张之洞深知“利”字身旁一把刀,对钱财势力看得很淡。为此,他继承了父亲张锳为官清廉的优良传统,坚守“清正廉明”的为官之道。此外,张之洞从不主动参与官场争斗。在他看来,这都是闲俗之人的所作所为。
据说张之洞睡眠从无定时,曾在和袁世凯闲侃之时不知不觉睡着了。后者为此怀恨在心,遂派人监视张之洞的饮食起居。事情败露后,有人劝张之洞找袁世凯算账,但张之洞却不放在心上,反而搬了新家,避开了事。由此看来,张之洞此举颇有蔺相如之风。此即为张之洞的“一不与俗人争利”。
张之洞非常重视教育,是晚清留学生运动最重要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之一。为了表示对文人儒士的尊重和爱惜,张之洞时刻提醒自己“不与文人争名”。当然,张之洞“不与文人争名”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自视甚高的他对一些沽名钓誉、不学无术的所谓文人特别不齿,因此希望和他们划清界限!此即为张之洞的“二不与文人争名”。
张之洞是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有一颗上流之心,因此不愿与无谓之人(即闲人)争闲气,否则容易把自己降为庸碌平常之辈。他曾在遗嘱上告诫后人,“望你们勿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此即为张之洞的“三不与无谓之人争闲气”。
接着说骆秉章。
虽然骆秉章贵为封疆大吏、湘军统帅,但他却两袖清风、廉洁奉公,并且经常接济同僚和穷人,以至于死后的遗产仅有区区八百两白银。
据说骆秉章手下有个不知名的小吏。此人家境十分贫寒,并且家中还有一个身患残疾的老母亲,因此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后来,骆秉章无意中得知此事,于是吩咐自己的侄子定期给这个小吏家中送米送粮。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小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在骆秉章手下办事。这时候,骆秉章的侄子就自作主张不再给这个小吏家中送米送粮了。
小吏离开一个月后,骆秉章在一次谈话中特意向侄子询问,“这个月的米粮有没有给那对相依为命的母子送去啊?”
侄子不知道为什么叔父还让给那个不再为他效力的小吏家中送米送粮,于是回答道:“没有。他上个月不是就不再为您做事情了吗?”
骆秉章明白了侄子的疑惑,于是倒了一杯热茶放在书房中的暖炉边上。然后,骆秉章就叫上侄子在外面的院子里走了一圈,再回到书房。
这时,骆秉章一边把那杯放在暖炉边上的热茶递给侄子,一边说道“倒了一杯茶离开,然后再回来时,你是希望茶变得冰凉还是依旧温热?”
刚喝过热茶的侄子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希望回来时茶依旧温热”。骆秉章于是补充道,“那个小吏刚刚从我这离开,如今恐怕还没有完全安顿好,正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因此,我们不妨再多帮他几次,等他情况好转以后再停止帮助也不迟。否则,他会觉得‘人走茶凉’、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
骆秉章的侄子听完,连连对叔父“人走莫让茶凉”的做法点头称是,然后就出门前往那个小吏家中送米送粮去了。
无论是张之洞“三不争”的人生信条,还是骆秉章“人走莫让茶凉”的做法,都能给我们许多启发,能让我们从中学到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当然,不只是张之洞和骆秉章,只要细心发现,我们一定能从历史中、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找到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