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习录》第4条中,广东揭阳弟子郑朝朔对此也有疑惑:“至善应该也要从事事物物中去求吧?”
王阳明回答说:“至善只是使自己的心回到纯粹天理的境界就是了,怎么能在具体的事物上去求得呢?你举几个例子看看。”
郑朝朔说:“比如侍养父母,如何做到防寒降暑适当、侍奉赡养适度,寻求得当,就是至善。所以就有了学、问、思、辩的功夫。”
王阳明说:“如果只是防寒降暑、侍奉赡养的问题,那么一天两天就可以讲完了,还用得着学、问、思、辩的功夫么?孝顺父母、侍奉赡养,天经地义,只是要这颗心存天理就行了。然而要让本心存天理,则必须做到学、问、思、辩的功夫,这其实是在你那颗心上去下做文章,如果缺少这一点,则难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即便是圣人,也要加上‘精一’的要求。如果只是把那些礼节讲求得适当,就说是至善,那么在戏子的表演中也可以有许多礼仪情节,那些表演出来的情节,能称之为至善吗?”
所以,至善一定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精一之功修炼出来的,这个修炼的过程,即是去人欲、存天理的过程,其实就是达到至善、求得真理的过程;但是,人的秉性不同、环境不同、修养不同、功夫不同,所以至善也是有几个阶段的。
第一个阶段,叫小善,即是善待自我,也是充分认识自己、修为自己,不给别人和社会添乱,不违法乱纪,能力小点没关系,养活自己就好;机遇不到没关系,孔子在当年那个时候都不得志,差点饿死,“穷则独善其身”,这里的善即是小善,活在这个世上做成一件大事,其实真的很难,如果充分评估和认知到自己的能力、资源、机会不到位,那就不要盲动,不做恶,就是小善也;
第二个阶段,叫中善,即是善待身边人,有一定的基础与实力了,就帮帮身边的亲人、家族、朋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需要打肿脸充胖子,有多大的本事吃多大的饭碗;
第三种善,叫大善,即善待众生,所谓“达则兼济天下”,能力大一些,关注和关心的人多一些,无论是财布施,还是法布施、无畏布施,尽力而为;《了凡四训》中的袁了凡,大概是这类人,从改变自我对生命的认知,到日行一善,到整理成“四训”的教诲,终于成为影响几百年的修身方法。
第四种善,就叫至善,这是最高境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以无我而利他者,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从小善到至善的过程,我把它称之为“回归本心”:人本来先天具备至善的境界,只不过慢慢长大,因为世俗的沾染,而有了人的私欲,所以要后天修炼,要逐渐回到本心的至善上来,再去扩充开去。
--所有文章节选自《江波讲传习录》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