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学习《启问道通书》。道通:周道通,江苏宜兴人,曾从学于王守仁。
从书信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阳明先生对这个弟子还是蛮欣赏的,认为他平日里颇下了一番功夫。先生仍从立志说起,认为立志是做学问者最要紧、最核心的事,但是这个志向必须真切且顺应天理。要从自己的良知上真真切切地体悟认识。每个人的良知与圣人是一样的,即皆通于道、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并不存在要先懂个圣人境界并作为努力目标之说。一切皆由心起,归于心理,顺应天道。
听从自己内心良知的召唤,实实在在地下致良知的功夫。事上磨,也无非是在事物来临的时候,尽自己心的良知去应对。而心的良知则需要一以贯之地去私欲、存天理,在心没有达到纯粹的良知前,就有可能发生判断上的偏移:自认为的善未必是善,自认为不善的却有可能是被蒙蔽的良知。
在格物致知的问题上,先生再次强调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不可割裂为二,这里面也包含了知行合一的根本理念。
先生一再教导学生不要评判别人的是非,而要多观望自己的内心,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少说多做,身体力行。而作为个人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甚至诽谤的问题上,先生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示范:虚心接受,警惕反省,增进德行。将其看作自己的老师,有责改之,无则加勉。
治学的人要修炼懂得自己天性的功夫,这个功夫自然脱不了先生所说的去人欲、存天理的方式。就是要将心变得纯净,也是此前所说的磨练心镜的功夫,心境明亮了,自然照见天之正道,引导诚意正心。但实践也告诉我们,这个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治学者锲而不舍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