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以“码字”这个行为,来定义自己是在思考还是输出了。
这么说的原因,得从前几天的断更讲起。
当时我说,虽然断更了,写作是没有断的。这样的想法,让我减少了再次日更的心理障碍,但无法否认连续一个星期没有发文章的事实。几天不写,一些日更的秩序消失了,比如,将日更需要的思考话题、框架和成文的过程拆分在两天中进行。
再次日更这几天,我又下意识把这些环节放在一天里进行了。然而,持续这样做,是会影响到文章的质量的。
于是,我开始计划着提前选题,却从最近的记录里,发现一个现象:最近敲下的字是不少,却还不是文章。
没想到,思考背后的原因,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打字和思考与输出的关系。
1.打字≠输出,打字≠思考
首先,和现在的情况很像的,是之前我问自己,为什么写了6000字的灵感记录,用不到日更里。当时总结,一是它们是观点,二是它们没有联系。可现在我又发现,即使观点以更长的段落被写出来,还不是文章,这些事件让人发现,打字不等于输出,零零散散写出来的东西,达不到可以向外输出的程度。
其次,尽管我们会在敲下很多字后有成就感,但是倘若一段文字甚至多段文字没有把一个话题说清楚,就说明我们可能只是进行了记录,并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不被组织或串联起来的段落,就好像是散落的布头放在那里,并不是可以穿的衣服。所以,打字不等于思考,简单的记录还需要被进一步组织成文章。
2.打字既可以是输出,也可以是思考
打字不等于输出,但打字可以是输出。当日更没有被拆分的时候,文章也被写出来了,能够一次性写出来,说明更多的思考过程是在大脑中完成的,这个时候,写出来便对应的是输出。
当我们没有想清楚一个话题的时候,打字就可以既是思考,也是输出了。通过写,把话题相关的内容记录下来,以写的方式促进思考,这个时候,写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当话题在写的过程中被思考得成熟的时候,当文字被不断整合,总结,排列的时候,输出的环节便也被实现了。
所以,以后不要被打很多字的喜悦迷失了自己,把写下来文字误以为是思考来偷懒,也不要被输出的恐惧所害怕,以为只有思考成熟的话题才可以落笔。
打字也好,写在本子上也好,只是促进我们做事的一种方式,事情真的被促进到了哪个环节,到了什么程度,更值得学习和关心。
思考和输出到底意味着什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实现,那就再未来的日更里,继续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