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我想请教一下,你说你已经读了三遍《卡尔维特教育》这本书,我想知道在这本书中你感觉有什么不足吗,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
因为我也读了两遍,第一遍被他震撼了,到了第二遍更加的目瞪口呆,教育真的可以这样吗,还是作者在这里有了一些渲染,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教育深渊。
这是一个网友昨天晚上的交流,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研究《卡尔维特教育》这本书,发现了很多能够帮助家庭教育的东西,于是又结识了很多朋友。
我们都是热爱阅读,或者热爱家庭教育的,要不就是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的爱好者,能够用这本书搭建自己的家庭教育思考大厦,是我和一些朋友的追求。
我也是这两天才有一些疑惑的,趁着你交流的机会,我可以形成文字你看一看,首先这个孩子最后怎么样了,说真的我不太相信神童,也不相信神童教育,我感觉真正的教育应该尊重生命的规律。
所以我想知道卡尔维特最后怎么样了,按说那样的博学多才,应该在历史上有记录的,不能只有一本家庭教育书籍有痕迹吧,这就有点像我们的方仲永了。
只有更加完整的看待一个生命的综合过程,才能判断出来一种教育到底是好是坏,否则只能是断章取义,还不如让孩子幸福一些,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呢。
其次这样的孩子幸福吗,在童年阶段有了突飞猛进,看起来挺成功的,只是其代价也许有些太大了,整个童年都在拔苗助长中,嗖的一下过去了。
可以说书中的威特是没有童年的,当他出生以后,准确的说是在他出生以前,他的使命就已经被注定了,就是为了要证明他父亲的教育有多么的正确有多么的好。
但是这样的证明真的有必要吗,用一个刚刚出生的心灵,来挑起这样沉重的担子,最后的成功只能说明他在学业上有了很大的表现,其他方面呢,这就是那个到处吟诗的方仲永。
最后是这样的教育可以推广吗,在威特身上成功了,在其他孩子身上是不是也一样可以成功啊,据说有个教育专家也做了相似尝试,也培养了一个神童,并且也写了一本书。
那本书我还没有读完,是这本书流行一百年左右,到了二十世纪初的时候,然后就没有人在做同样的尝试了,如果把中国那个哈佛女孩排除的话,因为那更加的离谱了。
这样一种教育形式只有一两个人做了成功尝试,而这样的成功又没有后续报道做支撑,我还是感觉在真正要借鉴的时候,还是应该慎重一些,多尊重孩子的生命规律一些。
所以我开始有点后悔分享这本书了,当我把所谓的神童教育告诉更多的人,然后还洋洋得意,自以为做了一件很有功德的事,其实只不过是我自己再把错误教育进行放大而已。
我们还是应该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在尊重成长规律的同时,做有所选择的努力,且不可以一抄了之,误了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