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阅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在和咨询师苍鹭交流了一段时间后,河鼠和鼹鼠邀请他去吃午餐(第十章),在蛤蟆先生离开后,鼹鼠对蛤蟆先生的评价是:“他更会倾听了。他开始懂得倾听,而且看上去是真的能听进去我们的话。以前,你连一句话都说不完,他就来插嘴。说心里话,他看上去更友善、更平和,没以前那么烦人了。”
当蛤蟆先生继续和咨询师苍鹭沟通时,苍鹭引导他认识到在“儿童自我适应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中间,还存在“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他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然后他继续给蛤蟆先生解释:“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苍鹭还说:“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当我看到这些理论时,我内心里非常震惊。我在想:其实生活中有多少普通人可能大半时间都活在“儿童自我适应状态”或者“父母自我状态”,而且不自知,甚至自以为是。
我在教学中发现,一个易错字的读音纠正三遍还有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们一直活在自我经验的状态,对外界的事情缺乏洞察力,他们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一直停留在最初学习的状态,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来源于父母对他们的影响,老师和书本的知识很难改变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是班级教育,老师的工作是引导大多数同学的认知,讲解正确知识的方法,这就让部分学生掉了队。
“父母的自我状态”真是害人不浅,如果只做父母,害的只是自己的孩子,如果做教育工作者,可能会无意识影响很多学生。一个真正的成人应该是“成人自我状态”的生活方式,这种状态不仅包括对问题的思考解决办法等还包括对情绪的控制。
作为教师,这不禁让我想到: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代表他的精神成长?而一个孩子从“儿童自我适应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到“成人自我状态”,这中间绝不是老师的几句讲解就可转化,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变化其实是自我塑造的过程。
俗语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有意识地改变自己潜意识中的本性,何其难!何其有趣!
但惟有思维方式的转变才是一个人成长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