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非常特殊的女人。她和皇室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也不是王公大臣之后。她只是后宫的一名侍女,却受到皇帝及其整个皇室的尊重。她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尊贵的侍女——清孝庄文皇后的贴身丫鬟: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终身未嫁。她一生经历了大清的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帮助孝庄文皇后培养了一代杰出君王——康熙大帝。她亲眼目睹了大清王朝从开基立业到开创“康熙盛世”的全过程。她是清初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经历者和见证人。
苏麻喇姑原名苏茉儿(或苏墨尔),蒙古族人,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一个贫苦牧民之家。名字苏茉儿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才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幼时的她便美丽聪慧,远近闻名。不久科尔沁贝勒府看中了她,让她进府做了贝勒寨桑二女儿布木布泰(后来的孝庄文皇后)的贴身侍女。来到贝勒府的苏麻喇姑与小主人一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的聪慧在这里很快得到了体现。她不仅蒙语讲得好,而且很快掌握了满语和汉语,特别是那一手漂亮的满文,赢得了全府上下的称赞。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布木布泰在其兄长的护送下,长途跋涉来到后金都城盛京,在这里嫁给了长自己21岁的金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苏麻喇姑也作为随身侍女被带到后金宫中。这一来,她就再没有离开皇宫,直到80年后90多岁高龄的苏麻喇姑在北京的大清宫中与世长辞。
1643年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极驾崩。刚刚即位的顺治帝福临只有六岁。尽管在孝庄文皇后的努力下,自己的儿子得以登上帝位,但实际上朝中的大权都握在摄政王多尔衮的手中。年幼的顺治皇帝,时时需要母后孝庄的扶持和指点。但按当时的规矩,他们母子二人每月只能有一次见面的机会,这样,孝庄文皇后与顺治皇帝之间的秘密联络便通过苏麻喇姑来进行。这在当时是一项非常艰巨和危险的任务,一旦稍有疏忽,便会丢掉性命,还会危及顺治和孝庄文皇后的安全。
在公开场合她们是主仆关系,但在私下里,两人却形同姐妹,可以说是无话不说,无事不谈。正因为如此,苏麻喇姑尽管只是个侍女,但她在宫中的实际地位却很高,也颇受尊敬。孝庄文皇后还称她为格格,而这正是清朝皇室女儿的专用称号,这一称呼足可见孝庄文皇后对她的认可。后来的康熙皇帝则尊称她为“额涅”、“额娘”,即母亲的意思,康熙的众皇子则尊称她为祖母。
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一月,清宫流行天花,皇帝和诸皇子凡没出过天花的人全都要到紫禁城外避痘,玄烨也到宫城外的一处宅邸避痘。这期间,苏麻喇姑每天骑着马往来于慈宁宫(孝庄文皇后住所)和玄烨避痘所,按照孝庄文皇后的要求对玄烨施教,手把手地教玄烨书写满文。
当时,苏麻喇姑已经40岁左右,在生活上她对待玄烨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在学业上她对玄烨耐心诱导,精心教诲,使幼年的玄烨懂得了很多人情事理,并掌握了很多蒙学知识,尤其是他那一手好字,就是当时苏麻喇姑给打下的基础。玄烨也对这位老师深表感激,他曾说:“赖其训迪,手教国书。”当年教学的场景历历在目。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病逝。长伴60余年的主子过世,这给苏麻喇姑以巨大的精神打击,使她陷入了悲伤、孤独之中。这时的苏嘛喇姑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为了排解她的悲伤和孤独,康熙皇帝决定把皇十二子胤祹交由苏麻喇姑抚养。
胤祹这时只有三虚岁,按清宫的惯例,只有嫔以上内廷主位才有资格抚养皇子。让苏麻喇姑抚养皇子,表明康熙帝对苏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视。苏麻喇姑对于康熙帝的这一安排,当然心领神会,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为了报答浩荡皇恩,她又重新振作起来,把一个女人天生的母爱和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胤祹身上。
苏麻喇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孜孜不倦的言传身教,使皇子胤祹得以健康成长。后来胤祹成为一位颇有政治头脑和才干的皇子,曾多次奉旨办理各种政务。同时胤祹也秉承了苏麻喇姑的淡定,在康熙末年的激烈斗争中,只有胤祹很少介入,基本上保持中立,所以在雍正帝即位后,他不仅没有遭到打击、排挤,相反还被封为了郡王。
到了乾隆朝,胤祹又晋封为和硕履亲王,授为议政大臣。乾隆二十八年,胤祹以79岁高龄寿终正寝。在康熙帝的35个皇子中,他是最高寿的。胤祹能荣列藩封,参与政务,并高寿而终,与苏麻喇姑的精心培养、指点教诲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他对苏麻喇姑的感情也明显比其他皇子深。
苏麻喇姑有个生活习惯,那就是绝对不吃药,在病重之时皇子们都奉劝她请御医来看,但她就是死活不肯,并认定只有康熙才能治她的病,可惜当时康熙远在沙漠巡视,一时无法回来,不久这位在大清皇宫中待了80年的老人与世长辞,在关外的康熙得知噩耗之后,还不忍为“额娘”发丧。
康熙帝曾指示皇子:祖母事出,留七日再净身入殓。目的是想回宫后再亲眼看一看敬爱的额娘,向她的遗体告别。但后来他计算15日后才能回宫,于是再次降谕,让皇子们将苏麻喇姑遗体再留七天,等到他回宫后再定。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与苏麻喇姑之间的深情。
苏麻喇姑病逝后,举宫上下无不悲哀,而胤祹则尤甚。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1705年10月24日),苏麻喇姑在大清皇宫中结束了她那丰富多彩的一生,终年93岁。出殡那一天,除留皇五子胤祺、皇十子照顾皇太后,皇十四子胤禵留在紫禁城外,其余成年皇子都参加了出殡仪式。
当苏麻喇姑的灵柩停入殡宫后,皇子们都各自回府了,唯独皇十二子胤祹却提出要求说:“她自幼将我养育,我并未能报答即如此矣,我愿住守数日,百日内供饭,三七诵经。”按照惯例,为像苏麻喇姑这样仆人身份的人办丧事,没有皇子供饭、三七诵经的先例。胤祉未敢擅自答应胤祹的要求,所以在九月初九奏报苏麻喇姑病逝的奏折里,写进了胤祹的要求,请示皇父。康熙帝在奏折上批道:“十二阿哥之言甚是,着依其所请。”胤祹住在殡宫,为苏麻喇姑守灵、供饭、诵经,其他皇子则轮流每天派一人给胤祹做伴。
苏麻喇姑逝世,康熙予以傧妃之礼重葬,当时孝庄的梓宫停放在遵化昌瑞山下的暂安奉殿内,康熙皇帝决定将苏麻喇姑的灵柩也停放于此。康熙四十四年十月十三日,苏麻喇姑的灵柩移入暂安奉殿,康熙皇帝生前未能解决祖母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所以孝庄和苏麻喇姑的灵柩一直停放在暂安奉殿内。
雍正皇帝即位后,认为自孝庄文皇后停灵暂安奉殿后,清朝国运昌盛,圣祖在位长久,子孙繁衍,说明暂安奉殿这个地方是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改建工程于1725年(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日)破土动工,同年十一月全工告竣,十二月初十日,孝庄文皇后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苏麻喇姑既不是皇室成员、爱新觉罗后代,也不是皇帝的嫔御,风水攸关,名份所限,当然不能与主人同葬昭西陵。
雍正在苏麻喇姑去世时已28岁,他对苏麻喇姑非常了解,也是非常敬重,曾与其他皇子一道参加苏麻喇姑的丧礼活动。为了照顾苏麻喇姑与孝庄之间的亲密关系,雍正皇帝决定将其葬在昭西陵附近,经风水官员相度,将其墓地选定在昭西陵以东南新城的东墙外,距昭西陵只有1.5公里。
苏麻喇姑虽然只是皇宫中的一名侍女,但她在清宫中的地位,甚至连一般的妃嫔、皇子也无法与之相比。在伴君如伴虎,在危机四伏、尔虞我诈的皇宫内,在80多年的漫长宫墙岁月里,苏麻喇姑从一个地位卑微的侍女逐渐成为备受皇帝及其家人尊重的老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特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或许,这就是苏麻喇姑留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