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是一个更庞大的存在,改革开放那会儿的国际市场主要包括欧洲市场、北美市场、亚洲市场、非洲市场、拉丁美洲市场和大洋洲市场,总而言之,就是所有开放对外贸易的国家,都可纳入国际市场中,这个市场的总人口接近40亿(不包括中国,那个时候的中国有9.6亿人),像美国、加拿大、南美诸国、欧洲诸国、中东诸国、东南亚诸国、日本、韩国等,大部分国家都参与到国际市场中贸易很多年了,这些国家普遍来说生产力较发达,贸易较自由,照上一节所说的,人口多、生产力发达、贸易自由,所以整个国际市场的规模非常之庞大。当然了,也正因为国际市场间的贸易存在了很多年,所以这个市场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相比于当时一片空白的全国市场,在国际市场做生意无疑竞争更激烈、更困难、利润也更低,这也是为什么出国经商的和做外贸生意的最富裕的程度,比不上在国内经商的人的原因了(一直在国外经商的温州人很少有达到亿万富翁程度的,但在国内穷小子奋斗成亿万富翁的例子却相当的多,同理做外贸生意的也是一样)。虽然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非常之激烈,但中国却有巨大的优势能在竞争中取胜,由于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去,所以发展非常缓慢,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方面都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比如劳动力工资、土地成本、水电费等等,也正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多、工资低、工资增长缓慢、水电费、土地等等成本非常之廉价,加之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完全可以照搬照抄,所以中国能全面承接低端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之前经历过的国家有日本、韩国、台湾省、东南亚)。至此,中国开始大量生产并出口鞋子、袜子、帽子、衣服、牛仔裤、打火机、皮带、皮包、圆珠笔等产品,可以说低端制造业领域的产品绝大部分都是由中国人制造的,而其中的较大部分是由温州人掌握的,这些产品因为人人都需要,所以消费量是非常大的(据说,在最繁荣的时候,每天温州有100万副太阳镜销往世界各地,每年有3亿~4亿只打火机出口到世界各地,每10个地球人中就有1人穿着温州人制造的真皮皮鞋)。凭借着非常大的成本优势和低端制造业产品的庞大国际市场,才得以让大量的温州人从事外贸生意并赚取大量的财富。
同样的原因造就了一片空白的全国市场,也造就了在低端产品国际市场中有巨大竞争力的优势,如果不是之前的私有制绝迹,继续实行已经不合适的计划经济体制,长期排除在国际市场之外,导致的生产力落后,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各项优势(工资低、土地成本低、水电费低、环保成本低等),这些优势就会在更早的时候发挥出去(可能是作者爷爷辈的时代),也就没有作者父辈这一代温州人所面对的巨大市场机会了。展开来说,如果中国在建国后就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去,那么作者爷爷辈这一代的人就会迎来低端制造品的产业转移,迎来我们过去30年经历过的历史阶段和辉煌;而作者父辈这一代的人所面对的就是作者这一代的人所面对的发展阶段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生意也更不好做了,也会面临很多我们这一代人会面临的问题;同样我们这一代人就会成长在中国处于中等发达国家的阶段,也就是未来20年所要经历的阶段。未来还没有发生,也无法全然知道所要面对的都是什么,不过有一点可以清楚的知道,只要经济继续发展下去,生活水平会进一步提高,生意也将更难做(门槛变的更高)。回过来继续设想,如果中国的低端制造业阶段崛起在50、60年代的话,那么日本在50、60年代的崛起规模可能就会小一些了,甚至于整个东亚的经济史都会不同了,毕竟50、60年代的中国也有5-6亿的人口,也有非常廉价的劳动力等各种优势(之前经历了十几年的战争,一穷二白),温州人也很有可能依然会在那个时代崛起,如同改革开放后崛起一样。因为之前介绍过的各种原因,很多都属于客观原因,或客观导致的主观原因,这些原因如同种子一般,遇到土壤、阳光和水就会生根发芽,而不论是30年前还是30年后,所不同的是规模会小很多,因为那时的国内市场还不算一片空白(很多产业还掌握在私人手中),国际市场上也有很多和中国一样有成本优势的国家(那时的日本也是刚刚经历了战争),且那时的世界还不太平,生产力也不够发达,贸易也不够自由,国内市场、国际市场都不够庞大,所以温州人崛起的规模就不会如现在这般大。不过,假设总归是假设,之前也说过,历史是没有假如的,之所以这样走,是有必然需要这样走的客观原因的,那个时候的苏联模式还非常有活力,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那时的世界也不够太平,中国需要和苏联走在一起,也就必然需要排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市场了,所以土壤还不合适,阳光和水分也不够,低端制造业繁荣不会在那个时候出现,温州人也不会在那个时候崛起。而改革开放那时,则是条件合适了,土壤合适了,阳光和水分也够了,所以温州人凭借着中国数以亿计的廉价劳动力、照搬照抄的技术、贸易自由很快的便占领了国际低端产品的市场。如果说国内市场支撑了一大批在国内经商的温州人,那么国际市场也支撑了一大批从事外贸生意的温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