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30+的年龄,我开始不断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究竟想要一种怎样的生活?
或者问得再直白点:你是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拼命实现的人吗?
每个人的心底或许多少有些矛盾,或源于对现状的不满,或源于和他人的比较,或源于贪念。
我想自己心里还有很多执念,还有没活明白的地方。
我出生在一个中等发达城市,从小接受类似精英主义的教育,父母灌输给我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未来可期,工作稳定才能换来美满家庭,才能对得起自己这一生。
他们总说,自己没有赶上好时候,被十年文革和上山下乡耽误了,于是深知学习的重要。以至于在求学期间,我都努力做到最好,为了奖学金而努力,为了考上名校而努力,而结果也不负所望。
但随着大学毕业进入社会,我逐渐发现头顶的光环消失了。比起周围人我仿佛缺乏斗志,随波逐流,没有头脑,可怕地走向平庸。
我开始怀疑自己,变得眼高手低。再到成了家,我甚至对家庭谈不上付出,总活在对社会、职场,和自我成长的抱怨声中。
我变得迷茫,变得畏手畏脚,慢慢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现实。直到最近和一个许久不曾联系,但同窗期间关系甚笃的同学A口中,我才被他一桶冷水浇到清醒:
“你才发现你是个普通人吗?难道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和能对未来拼上一切的同学相比,你就没发现自己就是个普通人了吗?”
说得对啊。跟真正拼命以求改变命运的人相比,随波逐流的自己简直和人家相差甚远,比起精英如斯的他们,我们还不够普通吗?
他的话让我想起另一个大学同学B。B出身经济落后的东北,但他的成绩远胜于我,只因为当地竞争压力太大,才“沦落”成为我的同学。
但B的目标绝不仅限于此。
相比享受象牙塔无拘无束生活的我,B不光积极融入社会,每天还在图书馆学到闭馆,入党,考雅思,甚至自学日语。本科毕业后,他顺利考上了香港一所亚洲排名靠前院校的研究生。
经过研究生期间的努力,毕业后他得以留在香港工作。经过十年的打拼,他实现了入籍,落地生根。
他曾经这样跟我描述在香港的日子:“跟靠关系才能有出路的内地不同,香港是个靠实力说话的地方,只要你有本事,你就能有对等的收获,能吃山珍海味还是盒饭快餐,主动权都在你。”
每每看到朋友圈里他分享的生活,我想他才是为实现梦想能拼上一切,最终梦想成真的成功者吧。
反观自己,所谓的坚定和努力和B相比,与其说被人甩在身后,实际甚至还没有爬上人家的赛道。没有人家的行动和毅力,却想着实现人家的状态,未免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给自己当头一棒的同学A却是“反面”的典型。
A出身很好,父母都是高干,在所在城市有身份有地位,家境殷实。A本身并不是个拼命的人。他性格内敛,爱玩,上大学期间总喜欢窝在床上打游戏,我记得他曾经创下一周不下床的记录。
毕业之后,A回到老家,经父母铺路进了当地一家事业单位,用他的话说,自己舒舒服服地做起了一条“咸鱼”,过上了一种“能躺着就绝不站着”的生活。
但不管父母怎样鞭笞他,A过得很坦然。他说他从没把自己当成过精英。现在领着几千块多年不变的月薪,干着一眼能望到退休的工作,甚至老婆比自己挣得还多,这种状态他一点都不排斥。
跟别人相比,他显然早就已自洽了。
A每天的任务就是把孩子教育好,陪读、上兴趣班、为了孩子能在做人和学习上有所收获他不遗余力。
他说,自己有些方面能力不足,就把精力多放在自己能做好的方面,比如照顾家庭。
我想,这也是一种新时期的生活状态。只要从中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就是成功的。
相比A和B,我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有些关键点确实没想明白。
我总想着人活这一辈子要对得起自己,作为一个男人,事业不成功总是断条腿。于是这几年我总想着能通过自己所谓的“努力”让自己满意,内心纠结且挣扎,心态起伏不定。
前段时间和之前一起工作的朋友C聊天。C目前在我之前离开的一线城市做保险业务员。他做过很多工作:记者、公司品牌专员、创业,一路走得也不满意,现在他只想踏踏实实地经营一份事业,于是做了长期看好的保险行业。
由于跟我的成长经历有很多共同之处,他的很多话说进了我的心坎:
“我们总有点眼高手低,仗着自己受过良好的教育,就总在寻觅自己心中的理想之地。但往往缺乏坚持,做一个丢一个,直到现在这个年龄依旧没闯出点什么名堂。”
于是他不想在这个年纪再半途而废,到最后混得个一无所有。
我们都属于没和自己和解的那类人。和C一样,做过不少工作的我鲜有成功,于是更加不想认命。
我和C说,我想再去大城市闯闯,不想接受碌碌无为的自己。
他说:“我心态上支持你,但重新踏上征程一定是件困难的事,但也只有走出这一步,你才能认清现实,是继续闯下去,还是回归现实,踏踏实实地做个普通人。”
也许对于我这样的人,只有真正再跟社会好好交次手,才能彻底服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