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作为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机制中的一大亮点,它突破了以往课程权利过于集中、难以适应地方与学校具体环境的弊端,推进了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民主化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校拥有开发的自主权,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成功的校本课程必然可以反映出学校的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学习的特色和发展风貌。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应该成为学校展示自身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就目前而言,我校的校本课程正处于觉醒阶段。学校正在大力的推进这个大工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要做出一个成果,给学生享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收获很多。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即使是入职四年多的我,已经开始变得懒惰,有时也在质疑所谓的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的推进是否也就是形式主义呢?但是内心深处又清醒的知道,这只是因为懒惰,只是因为长期未在研究上下功夫了。就目前的课程而言,每周一个班级仅有的课时,在大纲的要求下讲解清楚知识点,帮助学生学习,老师验收成果已经是一个固有的模式,或者是额外多花时间让学生多在这个学科上下功夫,“教师之间的竞争与比较”都是在比较学生的分数,成绩,各个学科无形之中都在“抢占”学生的时间,这种竞争无形中就让各个学科的老师之间产生了隔阂,甚至是本学科的老师之间也产生了无法言语的距离感。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在新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都必须要相互交流,进行比较深层次的交流,会在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伙伴式团队文化”,实现共同的教师专业成长。而且,在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会增强自己与外界的联系,会需要不断的纳入新的知识,不断的去汲取现实中最新的东西,这样就可以避免老师与社会脱节,降低过分单一化带来的不幸福感,教师这个职业不会再是一个“一眼可以望到头”的职业。另外,新课程改革是综合化的,任何教师不可能具备整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和别的学科的老师进行互补和合作,势必会形成更加具有教师特色,团队特色的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能量。
新课程的教材编写必然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有人都是摸石头过河,即使是模仿别人的课程,但是从模仿到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与特色,可以想像这个过程有多艰难。但是,这件事情的推展成果远远大于它的艰难,我们会逐渐的拥有一批研究型的老师,逐渐的写出理想中的教科书。在新的课程传授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会发生改变,学生开始愿意学习,开始重视过程、体验和共享。我们的角色开始从表演转向倾听,从一个人的独舞变成一群人的狂欢。但是我们也同样要警醒,我们的课程改革之后仍然是课程,仍然需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需要在课程设置中仍然要给出基础知识,只是这种知识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都能用到的知识,让学生愿意掌握,学有所用,找到学习的乐趣。
于我而言,新课程改革意味着我的教学生涯会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我的工作会面临着新的挑战,无论我愿不愿意,在时代的推动下,我都必须成为终生学习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不断的成长,我才可以成为一个有资格参与进学生课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