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知道我们的生理需求、情绪和行为都是受本能驱动的,就例如学习和读书,这些都是自由的事,但是为什么还需要参加什么打卡活动呢?因为你的惰性就是本能之一。
我参与过的最长时间的打卡是100天,每天阅读和分享写作。100天的打卡一结束,虽然还有经常性的听书和阅读,但很少写一些真正有内容的文字,停留在泛泛而谈,一句话或一段话发个朋友圈了事。
坚持阅读已经形成习惯了,就不需要再刻意坚持了,因为这件事已经和你的生活融为一体,自然而然。但对于自己的短板或想提高或做出突破的地方,还是需要进行刻意练习,对我而言,例如写作、演讲、搭体系、知识内化应用生活。如果2017年是一个输入的刻意练习,那么2018年就是我的输出的刻意练习,当然输入依然需要同步进行。
所以,二月份我加入了樊登读书会和拆书帮两个共读学习群,要坚持确实不易,尤其是过年那几天,每一天都弄得很晚,着实辛苦。虽然没有像以前一样时不时产生放弃的念头,但也感受到自己有些疲于应付。调整心态真的很重要,还是那句话,能量不够时,完成好过完美,有余力时再按实际情况适度提高要求。
这个月除了学习《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深度工作》《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重新定义公司》《生活的哲学》《高绩效教练》《赋能》《刻意练习》和《王阳明大传》这九本共读的书,还有就是每日的听书分享。
我的二月份听书书单有:《游戏改变世界》《高效演讲》《人生效率手册》《反脆弱》《这不是你的错》《权力》《一念之差》《放弃的艺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管理十诫》《钝感力》《斯坦福最受欢迎的创意课》《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正念的奇迹》《终结拖延症》《童年的秘密》《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王阳明大传》《王阳明哲学》。
就我的体会而言,听书阅读比写分享容易,写作比实际践行要容易。一日一本书的量,在知识的层面上,只限于了解,大量的阅读对于输入非常重要,我已经渐渐习惯这种量的积累方式。但要对一本书进行写作分享,则是对各种能力的考验,尤其是对局部与整体结构把控的能力,知识的提炼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词汇量和应用的能力,知识跃迁和构建自己体系的能力等。
听书、阅读、写作是为了什么?这个是很多人在参加打卡时会有的疑问,或者说我们加入这个打卡活动是为了什么?尤其是在我感到疲惫的时候,在我感觉是为了应付打卡的时候,回顾初心很有必要也很有帮助。初心会告诉你要不要坚持,会让你放松紧绷的弦,会提醒你真正要走的方向。
打卡(长期的)的过程会有三个阶段,一是新鲜兴奋期、二是倦怠瓶颈期、三是破茧成蝶期。我一直不相信21天会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21天太短了,人往往会经过21天的奋斗之后歇菜半年。所以我一般加入或组织90天的打卡活动,实践证明连续三个月的坚持,习惯的养成毋庸置疑,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那就是很少有人会熬过第二个阶段倦怠瓶颈期,自然也就很难遇见最后的破茧化蝶期。所以,在以后,我想把90天化成3~4个21天分阶段来进行。每个阶段之间空出一定的缓冲时间,让大家喘口气,休息放空一下,进行一下自我调节与整理。我们需要的是享受阅读和学习,而不是疲惫地负重前行。
最后,我想强调的依然是生活、生活、生活。人生需要阅读,但阅读不是生活的全部。回顾自己这一年多,我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阅读和写作上,对我而言,确实获得了很多,但同时也失去了一些有意义的事。因此,做好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和能量管理是我急需调整的方向。就像《安的种子》里的安一样,慢下来,行所当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孔夫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读书打卡,有余力,你就来。感觉不好,可离开。来之安之,去之弃之。就像今天听的《王阳明哲学》里所说的有厚薄有秩序有同体,阅读是薄,生活是厚。让阅读点亮而不是燃尽你的生活,还原生活该有的模样,平平淡淡才是真。
感谢正在阅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