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陶行知》(P63-P90)
文章编号:20220823——8
作者信息:222943号吴雪燕
正文
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生活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朝向生活的需要,是面向未来生活的,而教育的方式是通过生活,将教育与生活联通起来。所以“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学校是专门的教学场所,但学校并非只是专门教授知识的场所,它也是生活的场所之一,生活是学校的中心。在学校当中,时时是教育之时,事事是教育之机,处处是教育之所。李镇西老师说:“那么学校教师到学生,从校长到工人,每一个人都是教育者。”
在学校中,各学科都配备有专门的学科任课老师,这是由于学科学习的专业性决定的。但是对于学生品行的养成应是人人皆可为师的。陶行知先生说“既以生活为学校的中心,那末各种事务都要含有教育的意义。”孩子的德育自当融于学校的各种事务中。李镇西老师专门谈及了德育的现象,“全部德育任务便压在了班主任和学校德育干部身上,而他们的德育又是专门化、学科化、知识化、表演式、突击式、运动式的‘德育’”。当然,现在各个学科都是有德育目标的,在学科教学中也进行德育,但是大部分时候德育是专门化的,而且绝大部分是由班主任来进行的。我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情况如何,但是在我工作的环境内,有许多学校的道法课都是由班主任兼任的。“德育就是德育处的事儿,是班主任的事儿”这样的想法似乎成为了一种无需言明的共识。
作为一名班主任,其实我内心是不太情愿或者说比较害怕当班主任的。为什么呢?一是因为班主任是需要经常与家长沟通的,而我实在不是一个善于与人沟通的人。这样的性格特点在每次需要与家长面谈或是开家长会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二是因为德育主要是班主任的事儿,对学生的品行培养肩负主要的责任,压力比较大。三是自己的素养还不足够,对德育上的方式方法研究不够,工作的效率不够高,效果也不太好,心里是担心误人子弟的。因此,常常容易心理疲劳。因为上述几种原因,所以每当自己需要在工作时间外出学习的时候,即便有副班主任的管理,也总不能如别的非班主任老师那么心无挂碍,总是担心:孩子们有没有全部到校?课间有没有学生发生矛盾?有没有按时有序地放学?值日的学生有没有好好完成清扫任务……最怕的是当你学习完,还来不及好好消化学习的内容,回到学校便有孩子找你报告,班上又出现了什么状况,需要你处理。哪怕没有外出,有时候学生在别的课堂上发生的问题最终也需要班主任来处理。作为班主任,哪怕身体不适都不敢轻易请假。
但是既已成为班主任,我还是非常想成为称职、负责的班主任。陶行知先生说“训育问题不是笼统的宽严问题。”“第一要打破宽严的观念,要在宽严以外去谋解决。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我们要在‘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事应当怎样做,学生就应当怎样修养,先生就应当怎样指导。”德育要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德育工作者到底应如何呢?李镇西老师说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即陶行知先生所说“与学生共生活、同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德育不是为了找学生的错处,不是为了惩处他们,而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所以要在事上指导,事前的预判和指导。“品行养成之要素是在一举一动前所下的判断。我们问题中最大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于一举一动前能下最明白的判断。”
无论是身为班主任还是作为学科老师,德育都是责无旁贷,自己要做的是努力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学习德育方法,也希望在学校里真的实现人人都能成为教育者,人人都有德育者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