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整个童年时代,包括部分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外公、外婆家度过的。因为当时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于我,所以便把我全权交给外公外婆管教。外婆不识字,因此,外公便成了我人生当中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不过,外公对我的教育方式却别具一格,完全不同于索然无味的说教,更多的是以身作则,让幼年的我在日常的耳染目睹中潜移默化地受益匪浅。
-01-
外公有三个终身爱好,喝茶、饮酒和看戏。
每天清晨起床,外公必定会先泡上一壶清茶。外公泡茶有一定的讲究,仪式感浓烈,马虎不得。于是,认真观摩外公的“茶艺表演”便成了我一天伊始的头等大事。
“首先,泡茶前要先'暖壶'。”外公会一边认真地示范,一边笑吟吟地教导我这个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暖壶'就是用刚烧好的开水烫一下茶壶,过一会儿再把茶壶里的水倒空。”
“接着,就是用这把木勺子舀两勺茶叶,放入已经暖好的茶壶里。”这时,外公通常会把茶壶递到我的鼻子下面,“你闭上眼睛闻闻看,香不香?”
“好香啊!外公,今天泡的是什么茶?”我总是特好奇,喜爱发问。
“是'一枝春',安溪名茶。”
“难怪会这么香。”我不懂装懂。“可是,为什么要闭着眼睛闻呢?”
“因为闭上眼睛之后,是用心在感受,所以闻起来会更香。”
“哦,用心会更香。”我似懂非懂。
“下一步就是要开始泡茶了。第一遍先泡上半壶即可,以水没过茶叶为宜。摇晃一会,全部倒在茶杯上。不喝,倒掉。这个步骤称之为'洗茶杯'。”
“可是,茶杯本来就洗得很干净了呀?”我不解。
“没错,但第一泡的茶通常比较浓,会有苦涩味,所以不宜饮用,更适宜用来洗茶杯。这样,茶杯就会留有余香。”
“真的有余香耶。”每当这时,我总会很兴奋地拿着刚洗好的茶杯兴高采烈地闻着,神情夸张。
外公见状,禁不住跟着我乐呵呵地大笑,就连外婆也会在一旁打趣,“看你们爷孙俩,真逗!”
“下面是第二泡,这才是真功夫。注意看,开水倒满壶,不要溢出;拿起茶壶盖,在茶壶边沿转一圈,拂去水泡和残茶细末;盖上盖子,淋上少许开水,略等两分钟,开盖,倒茶。”外公会将泡好的茶给我一杯,“你喝喝看。”
“好好喝哦!好香!”
“给长辈敬茶时要用双手。还有,倒茶时不要太满,八分就好。记住,喝茶同吃饭一样,都不可发出声音。”
每天傍晚,外公下班回来都会喝两杯小酒。外婆就会简单地给他准备一碟下酒菜,通常是煎两块豆干,或者是炒两个鸡蛋。而这时,就是我备受煎熬的“重要时刻”。
外公独自小酌时,他会吩咐我在一旁坐下,询问我这一天上学幼儿园老师都教了什么。我总心不在焉地回答,眼睛却紧盯着他的下酒菜。
“你想吃,对吗?”外公明知故问。
“嗯。”我猛咽口水。
“那也不能一直盯着盘子看,这贪婪的样子会让人生厌。”
“可是我真的也想尝一尝你的下酒菜,因为闻起来好香,看起来好好吃。”
率真就是我最大的“杀手锏”,外公此时往往招架不住,不过他并没有立刻让我动筷。“那得等我饮完这杯酒才行。”
“外公,你的酒喝完了吗?”不一会儿,我一定会穷追不舍地问。
“快了,还有一小口。”外公故意逗我。我只好规规矩矩地端坐在一边静静地再等上一会儿。
“好了,喝完了。”外公笑盈盈地对我说,“这盘下酒菜就归你了。”
“谢谢外公!”我双手接过盘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你忘了'三流哥'的故事?”外公提醒。
“哦,我知道了。”于是,立马恢复“淑女形象”,细嚼慢咽。
“三流哥”的故事应该是外公杜撰的。他把贪吃的人比喻成“三流”:见了好吃的就流口水;吃起东西不顾形象,就算满头大汗也顾不上擦:看到好吃的,想吃却吃不得就嚎啕大哭,鼻涕眼泪一起流。这比喻很形象,但当我把这个故事在学校里对同学讲了,大家却都是头一回听说。不管怎样,我可不想当“三流哥”,所以我从小就很注意吃相。
外公还说与长辈一同吃饭时,要等长辈先动筷,夹菜时要一把夹起,不可在盘中翻搅。如果夹起的菜掉落,那也得先把筷子收回,稍待片刻才能再次伸筷前去夹菜。外公要我时刻牢记这些礼仪,并且时常抽查。那样子,比学校的老师还严厉三分。
五岁那年,影剧院里总会有出名的梨园剧团过来演出,票价不菲。外公、外婆都是出了名的戏迷,因此,这样的机会当然就不会错过。虽然,当时外公要养家,工资也不见得有多高,但是每天晚上的戏票他从不遗漏,而且必定是一排一号的“高价雅座”。
那会儿,外公、外婆租住的是老房子,上锁只能从里面拴门,外面是没法锁门的。所以,每次看戏,他们就只能轮流去看,因为要留一个人看家。记得当时的戏剧一般分上、中、下三场,每晚演一场。通常是外公先带着我去看第一场戏,回来之后,我再把内容讲给外婆听,因为第二天我要和外婆一起去看第二场戏,这样才能保持连贯性,外婆才能明白这出戏演什么。同理,看完中场,我还得再把内容转述给外公听,因为第三场又轮到外公带我去看了。等整场戏演完,我还得同时在外公、外婆面前再把它“演”一遍。
不管一场戏演多少场,我一定是剧场里唯一的那个看戏最认真、入戏最深、动脑最多的“超级戏迷”。因为,当时年纪小,不仅不识字,更是听不懂台上的人物在唱些什么。但直到现在,我的脑海里还能清楚地涌现出那个双手托着腮帮子,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上各个角色的那个认真而又倔强的小女孩,不放过他们的一言一行。因为,我能从人物角色的转换和表情动作分辨忠奸,并且分毫不差地总结出整场戏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能绘声绘色地演讲出高潮部分和引人入胜的情节。
每多看一遍,对戏的体会就更深一层,哪怕是同一部戏。刚开始说戏,只是外公随意布置给我的一个任务,他也没有想到年纪轻轻的我竟然能完成得如此出色。所以,后来听我说戏的观众就远远不止他们两个,邻居的爷爷、奶奶们全来了。于是,我只好改到院子里给大伙儿连说带演,好不热闹。
就这样,我看懂了《梁山伯与祝英台》、《陈三五娘》、《郑元和与李亚仙》、《吕蒙正》、《状元与乞丐》等众多剧目,学会了人生只要努力奋斗就能改变命运。我想,当年的艺术种子就这样被悄然播下,并不知何时已生根发芽。
可惜,我开始上小学时,就没有剧团再来演出了,而剧院就变成了电影院。为这事,我还天真地问外公,是不是剧团知道我开始上小学,晚上要写作业了,没有时间陪你们看戏了,所以他们也就不来演了。多年以后,外公还经常与我提及当年我这稚气的问题。
-02-
我的外公还是个地道的美男子,身材挺拔,相貌俊朗,还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当然,他也是出了名的“爱美”。
外公对穿着非常考究,他的上衣都是请镇上最有名的裁缝专门缝制的,特别是当时他唯独钟情由布料缝制而成的盘结纽扣。而当时整个镇上就属一位老婆婆的手艺最精湛,她盘结缝制的花式纽扣形态各异、造型优美,宛如千姿百态的工艺品。外公就是她的老主顾。因为外公的信誉好,从不拖欠工钱,所以她对外公也会“特别优待”。她知道外公爱漂亮,所以每件上衣都会给他缝制不同形状的盘扣。老婆婆的客户很多,上门请她的人络绎不绝,排队等候是家常便饭,但她经常让我们“后来居上”,为此不惜连夜赶工。外公因此对她心怀感激,每次付钱时都会多给她一些。有时,老婆婆会推托,但外公会执意让她收下,并连连道谢。
有一次,外公照例带着我到婆婆家拿衣服。我突然想起了外婆和妈妈取笑外公“爱漂亮”的事,于是,我禁不住好奇地问:“外公,外婆和妈妈说纽扣做得这么漂亮,穿在身上别人又看不到,干嘛还要多花'冤枉钱'?”
“我们穿上喜欢的衣服,打扮得漂亮利落,并不是要给别人看的。我们自己觉得好看,自信才是最重要的。再说,人靠衣装,这还是个形象问题。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
“噢。”后来我才真正懂得外公的“爱美”就是“悦己”。我们要学会取悦自己,接纳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外公的“爱美”还表现在另一方面。
外公每天中午下班回家,都会买几株还未开放的百合花,让我把它们插在一个漂亮的陶瓷花瓶上。待两天之后,百合花就会相继开放,整间屋子就会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印象中,外公家的百合花从不凋零,因为外公总是隔三差五就会买花回来。
尽管当时屋子是租来的,家具是老旧的,生活并不宽裕,但我觉得和外公在一起的日子特别的安稳富足。我想这时,“美”的种子已经根植于我幼小的心灵。
-03-
外公还是镇上有名望的人,交友广泛,待人热情,深得大家敬重。外公有几个要好的朋友,每个周末,他都会拉着我的手到朋友家拜访。
记得尚年伯公是外公多年的好友。每次,我们去他家拜访时,外公会让我先敲门,再大声叫唤“伯公”(因为,伯公耳背,如果没有大声呼喊,他就听不到)。外公对我说尊称长辈是小孩子必学的礼仪。
琴阿姨是大姨的初中同学,和外公、外婆都有来往。她出嫁后的婆家离外公、外婆住家很近,所以外公也经常带着我去她家玩。她有一个小叔子脖子上长一个瘤子,所以走路的时候就会歪着脑袋。当时很多淘气的小孩子都会取笑他,学他走路。
外公告诉我,这世界上的人长得都不一样,所以不可以以貌取人,每个人都值得尊重。我见了他,会毕恭毕敬地唤他一声“伯伯”,他每次总会很开心地拿糖给我。不过,我没有要,因为外公说“别人给的东西,要婉言谢绝,就说家里有。如果盛情难却,就拿着回家,给大人看了得到允许之后,才可以吃(糖)。”
听说,幼年时的启蒙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我觉得很对,至少从我目前的生活状态来讲,外公对我的启蒙绝对是满满的正能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