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郑小敏;图片:完 璧】
几年前(注:本文作于2010年)我读到了流沙河先生一篇介绍成都街道的文章。先生在介绍干槐树街时,说今日的三幼是当年的“树基小学”,是一所富人学校,门口接送学生的多是汽车、私包车……我不了解树基小学是否曾在这儿这样办学。因为我发蒙上小学时,树基小学是在庆云南街(后来的庆云南街小学,现在成都报业集团左边)。而我就读的干槐树街那个学校叫“树基小学福幼园”,名字大致相似,办学人也是一个,不同的是干槐树接这个“福幼园”是一所只收穷人的福利学校。不但免费还提供一些食物。我和我的姐姐就是在此读过近两年小学的。
1947年,我满6岁我姐姐已7岁多了。因家境不好无法上学,相邻院子里的何家太太就介绍我和我姐去到了树基小学福幼园读书。何家与我家都是北纱帽街的老邻居。他家先生是一位银行襄理,收入很高,所以他家子女都送到庆云南街的树基小学就读,偶尔也私包车接送。读树基小学确实学费高昂。每学期要交三石米钱学费。读“福幼园”则全免。还在每日上午提供一碗奶粉,两个鱼肝油糕。每日下午喝一碗菜汤清稀饭。福幼园的校址就是今天第三幼儿园。
干槐树街不长,东起惜字宫街,西至布后街,仅惜字宫街和脚板街(注:应该是爵版街)之间小小一段。这条街不多人家都是公馆和院落,东口处有一两家店面,右侧是一个惜字焚纸塔。临街的高高围墙下,街沿都不宽,还放置了两个长方形石缸,这在当年是用以消防的蓄水缸,也称为太平缸。
树基小学福幼园是干槐树街最末一号,门面像一个公馆大门。大门两边有石刻的鼓座落作装饰,与一般的石狮略不同,公馆门内也不是其他公馆那样,其他公馆是黑漆薄板屏障,上面多五福捧寿图案。福幼园则是半截木板,上面开窗格,镶嵌的彩色玻璃作装饰,门外的围墙延伸至布后街。
据大人说,树基小学及福幼园都属于教会办的。那边高收费,这边全免费也是教会搞的。我进福幼园读书时,这所小学只有40几个同学,不分班级,同学们都在一个教室上课,年龄大的已有14~15岁,我算最小一个了。所学的课本也全是当时成都课本中的一种。那时没有统一教材。老师全是本地人,教国语、算术、美术、音乐、体育、劳作。偶尔也抽派几个同学到四圣祠教堂去,在唱诗班学唱圣歌。
福幼园很美,进门前面是一块很大的草坪,和西面排列的一排房子。那是几户外国人居住地,学校不准同学去那儿玩,我们也从来不敢去。因为那儿有一只叫哈米的大黄狗,进门往左是一条三合土路,过不远的左边有一座顶尖洋楼,这是哥特式建筑,呈方形,东西南北皆有几级石梯。上石阶也都有门,门里又是甬道构成一个十字。这儿很幽静,我们也很少走进去,走过了顶尖房子,路也成了小泥路,左边是儿童玩的梭梭板、秋千、跷跷板之类,也都在草坪和树木中;右边是空旷草坪,前端有一个靠墙不远的方亭,有什么集体活动时,同学们就在这里唱歌、做游戏。我们的教室是靠右的北端,一幢四方形两层楼房,下面作为清洁卫生室。在这儿洗漱,每个人各有自己的小毛巾,都用线绣了名字的,牙刷上也有自己名字的竹牌,洗脸用铜盆,洗脚用木盆,冷天有热水。读书是一间教室,此外有音乐教室和玩具室。玩具室里堆了半屋积木,这不是市面上卖的积木,个个都比我的拳头大。而且是木质本色的。老师的办公室则与教室分开,距约5米在花台另一边。
树基小学和福幼园看似很远,一个在干槐树街末尾,一个在庆云南街上,从这个校门口走那个校门口,这个距离就是走完干槐树街再走完惜字宫街,有400米以上,不过这两个学校又近在咫尺,只需不到10米距离即可到达。这就是修建在新巷子中段那个过街房子。1948年底,从福幼园教学楼下靠西拾级而上,进入了穿街木屋再往那边去,两个不同的学校就连在一起了。遗憾的是,我从来没有机会去到那边有钱人的树基小学看看,因为到1949年过街房开通时,我和姐姐已失学了。这一回是有人举报了我家,说我父亲是个“G党分子”,学校虽然属于教会办的,还是中止了我的学业。
树基小学是谁办的呢?有人说是英国人,有人说是加拿大人,有人说是教会,有人说不是教会。我一直弄不清,只是在那儿读了两年书。无论是哪国人,他给予了我苦难童年一个学习读书的机会,这是我难忘这所美丽校园的根本原因。
(下篇:《如是庵街无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