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部短篇小说一眼捕捉到,是因为他的文章结构设定,不似常见的第一章第二章,也不是偶见的A和B,抑或是以人名或其他作为章节的区别,而是“虚构部分”和“非虚构部分”。有趣,有创意。太想从中找到“实与虚”到底为何,所以我们本次共读选定的是它。
一万三千余字的前半部分是“虚构部分”,正在看得津津有味时,纸上赫然跃出四个黑字,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被带入貌似与之对立的另一部分,似乎是真相,又似乎不那么确定。看得人畅快外,不由地想:文学创作的虚构与非虚构性在这部作品里怎样理解?既是“非虚构”,便应是真的,但它作为“虚构”的一种补充(在这部作品中),显然两者并不独立存在,而是无时无刻地相互融合,甚至给人一种不可分离的感受,读完最后一字时,仿若置身于若即若离的“虚实”光影中,——有点悔了,不该早早读完。这种感觉很奇妙。
所以说,是作者写得好,还是这样的写法新颖且拿捏读者呢?在梳理和感悟中,让我再回顾一下吧。
《比时间更久》的前半部分讲述的是一位独居的耄耋老人在自知阳寿不多时非要坚持改名,从而牵扯出的关于他生命中那段尘封的、不为他人闻的爱情故事。后半部分是另一位叫周老师的人故去后牵连出的久远年代前的一段爱情故事。待梳理完毕,再看看自己是否能对这个标题有更深的理解。
第一章开篇讲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有原则,看不上浪漫,这是原文中的话,在我看来,随着情节深入,父亲的倔强则更胜一筹,再随着改名字事件的结束,这老头的可爱之处又令我印象深刻,看原文这句话时(取过身份证举在眼前,动着胳膊一会儿近看一会儿远瞧,脸上渗出一层难得一见的光泽。在那一刻,他的嘴巴还不自禁地嚅动着,念出了带有几分新鲜的旧名字),我的嘴角其实也是微微上扬的样子。
是什么念头促动寡居的八十岁老人一定要改名字?作者在第一部分并没有交代。从老人起心动念,哪怕不协助改名最后引得心衰发病进了医院,“我”在惶恐之余,在不愿意面对假如改了名又漏掉什么环节,未来继承遗产时可能会打很大的麻烦之余,在自以为改名不过是父亲随口一说之余,故事情节仿若一只在波涛中起伏不定的小舟,流动、流畅,却总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父亲念叨尘封的往事,念叨母亲,念叨“没有她的照片”“记不起某人的长相”“父亲的初恋”“不敢正视桌上故去母亲的照片”,这些若隐若现的文字分明有所指,但,——“指”背后到底是什么?那并未浮出水面的故事究竟是虚还是实?
不知道。我只有猜测,但没有答案,毕竟这老人的执念有点令我不能理解,多大的事情会怕自己埋进土里后无法面对某人?恐怕只有“情”才会有答案。顺着这条线索,作品进入第二部分——非虚构部分。
这部分的视角依然是“我”,不过这次的“我”是一位作家,那位“心中始终有秘密放不下”的人是他的老师,而“秘密”的对岸站着的则是周老师的初恋女友,那个分别后再也没见过的女人。
自然,对比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我更在意它们的“区别”。显然第二部分将“情感”的比重加大了,尽管有点“单边”意味,也并不妨碍最终走向。基于读者对第一部分留白内容的好奇,作者很巧妙地用第二部分作为补充,不得不说,很新颖独特。不能论断两部分的内容重合度有多少,因为本已是虚实交换,剩下的应该由读者自己给出答案比较客观了。
印象尤为深刻的地方是周老师当年的准配偶为了自己的前程放弃他,远走高飞,那封分手信尽管简短,却胜似万语千言。后来的后来,周老师结婚,临终之时与师母的伉俪情深看在所有人眼中,爱情的根本难道不是相守相伴,不是陪你走到人生尽头?谁会相信共同生活六十年的夫妻间有人心里一直藏着另一个人?一个师母此生从未见过的(虚)、却实实在在存在(实)的人。作为唯一的知情者(“我”)恐怕也会在周老师这辈子无法定论对谁“实”又对谁“虚”的情感中迷惘吧。
他也许等过她,也许一直在等她。她自知选择放弃他便不能或不敢回头,又或者她曾经回来过,发现对方已经成婚,所以选择彻底退出……那一封封最终授意养子烧掉的信,哪怕是邮票都要随之灰飞烟灭的要求,又何尝不是在表达她的情感悲剧呢?从他们两人的角度看,又哪个是“虚”,哪个为“实”呢?
故,整部作品就是一张网,是雨后挂满水珠的那种网,假如你仔细看,每颗水珠上都有特别的故事,你若是去触碰,指尖的感受则会令你更加深刻,你知道自己是切切实实地探到什么了。但……又假如你只是站远些看,便发现蛛网背后朦胧一片,而在夕阳下闪着光的水珠便也不觉得有什么好看了。
最后,想对标题《比时间更久》做一解读。时间是永恒的,无穷尽的,也是很难具象化表达的概念,这些都是契合主题“虚”的外在表现。但,时间的确是真实存在的,是不能被任何人忽视和忘却的,我们可以在任何一条由时间组成的河流中看到自己、他人流过的轨迹,每次经历都会留下感受,或许是拥有过的感动,也或许是两手空空无物,但此刻不会为任何人变缓或是停滞,时间会一直向前、向前,直到把刚刚发生过的事情都甩在身后,变成“比时间更久”的存在吧。
所以,人生有遗憾才是常态。她/他来过,但不必/不会永远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