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之邻人亡(丢失)羊,既率(不久就率领)其党(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又请杨子之竖(旧称未成年的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为什么)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有很多分叉的道路)。”既反(已经回来了),问:“获(找到,获得)羊乎?”曰:“亡之矣。”曰:“奚(怎么,这里指为什么)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到的地方),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忧伤的样子)变容(变了脸色),不言者移时(一段时间),不笑者竟日。(整天)
门人怪(对…感到奇怪)之,请曰:“羊,贱畜(卑贱的牲畜),又非夫子之有(拥有,所有),而(却)损(减少)言笑者,何(为什么)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所教导的东西)。
弟子孟孙阳出,以(把)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一起进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游历)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学习)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如何,怎么样)?’伯曰:‘仁义使我爱(爱惜)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表目的,用来)成(成就,成全)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一起保全,成全)。’彼三术(方法)相反,而(却)同出于(从)儒。孰(谁)是孰非邪?”
杨子曰:“人有滨(靠近)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游泳),操(控制)舟鬻渡(指以摆渡为谋生之业),利(使顺利、得到好处)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几乎一半)。本学泅不学溺(溺水),而利害如此。若(你)以为(认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沉默无言的样子)而出。
孟孙阳让(责备)之曰:“何吾子问之迂(迂腐),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我的疑惑很多啊)”
心都子曰:“大道以(因为)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丧失本性)。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唯归同反一(回到相同的道路,返回一致的道路。),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比喻)也,哀哉!”
启示:
1、歧路亡羊成语是指有人丢羊了,派很多人去找,却因为分叉的路有很多,不知道羊是从哪条道路上跑的,最后羊还是没有找到。
2、相同条件下的学习,其实面临着很多种选择,选择权在我们的手里,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我们人都最初的目标都是想成为一个真善美的人,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本心。孟子崇尚“性本善”,我也崇尚,我也相信很多人生来都是善的,只是人生也是不断地在做选择,各种选择,单项或者多项选择。就像这个:
上海民办初中已经实行摇号了,许多基础薄弱的孩子进入了民办学校。不管当初是家长还是孩子自愿选择这条路,现实是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一段路了,要么咬牙继续下去,要么中途转到公办学校继续学习。不管走那条路,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继续在民办学校读书的孩子,很多都是苦的,因为付出的很多。可是,有些孩子选择了苦的地方,坚持不下去,就自我放弃了。整天在学校里混日子,老师负责任些会找家长反馈情况,可是现实是家长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求能够混到毕业。这一届不能顺利毕业的人会有很多。有时,老师严格了,还会被家长投诉。导致现在老师们得戏谑一下:一个没有被投诉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想想吧,这又是多么地讽刺。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终究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而结果只能自己去承受。
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来自《诗经》的语句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们当初都是信誓旦旦地追求着属于我们自己美好的未来,可是路上却因为很多风景而,迷失了来时的路,有些甚至还背离了当初设想走的那条路,渐渐地,把自己变得很可怕,甚至都认不出自己了。这是何等的悲哀!我们当初的豪言壮语,我们当初的谆谆誓言,都已经被我们抛弃了。就像向人学泅一样,当初到这个地方是来学习游泳,甚至功利地讲学习谋生手段,可是溺死者过半。当中到底发生了那些事?我们可以猜猜:不听老师的话,凭着蛮力去证明自己;听课时,就像《学弈》一样,看见水上的鸟儿想着如何烹饪了它们;晚上,自作聪明地摸索着去河边学习等等,仿佛老师的话是放屁一样,那就不好意思了,阎王会收拾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