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培元: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时代命题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自古以来,基层就是培养人才、锻炼干部的摇篮。在当代中国治理体系中,基层公务员队伍直接面对群众、执行政策、落实服务,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践行者。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不仅是提升政府效能的现实需要,更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工程。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如何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基层公务员队伍,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实践的时代命题。

    基层公务员队伍是政策落地的"执行者",其素质能力直接关系政策实施效果。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疫情防控到基层治理,每一项重大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基层公务员的辛勤付出。然而,当前部分基层公务员存在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有的面对复杂矛盾束手无策,有的服务群众方法简单生硬,有的创新意识不足、工作方式陈旧。在某县调研中发现,近40%的乡镇公务员表示对数字化治理工具掌握不足,难以适应智慧政务发展要求。破解这一困境,必须构建系统化、专业化的培养体系。浙江省实施的"导师帮带制",让经验丰富的干部与年轻公务员结对指导;四川省开展的"基层干部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授课解惑,都是提升基层公务员专业能力的有效实践。唯有持续加强教育培训、实践锻炼,才能使基层公务员克服"能力危机",真正成为政策执行的"行家里手"。

    基层公务员是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其作风形象深刻影响政府公信力。"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句道出了基层官吏与百姓的紧密联系。然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在个别地区仍有表现。群众反映强烈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尚未根除,少数干部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现象。转变工作作风,必须从思想根源入手。近年来,多地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流程再造、服务优化,倒逼作风转变;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干部下沉一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江苏省某区建立的"群众满意度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干部考核直接挂钩,有效促进了服务意识提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唯有持续整治不正之风,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才能让基层公务员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健全激励机制是稳定基层公务员队伍的"定心丸"。基层工作条件艰苦、任务繁重、压力巨大,"5+2""白加黑"成为不少基层干部的工作常态。某省调查显示,超过60%的乡镇公务员表示工作压力大,30%左右有职业倦怠感。与此同时,基层晋升空间有限、待遇保障不足等问题也影响了队伍稳定性。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打出激励保障"组合拳"。湖北省实施的"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拓宽了基层公务员职业发展通道;山东省建立的"基层干部关爱基金",为困难干部提供帮扶救助;云南省推行的"差异化考核"机制,让实干者得实惠。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只有构建物质与精神并重、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制度体系,才能让基层公务员安心、安身、安业,在服务群众中实现人生价值。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事关党的执政根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进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通过提升能力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完善激励机制,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基层骨干力量。让每一名基层公务员都能成为政策的明白人、群众的知心人、改革的实干家,在广袤的基层天地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为民篇章,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筑牢坚实基础。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