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一位两年多不见的好朋友重聚,故人重逢,交流甚欢,总觉时光短暂,临别寒暄,“你的状态真好,好羡慕你……”她拥抱着我说。松开双臂的瞬间,我看到了她眼眶转动的泪花。
羡慕我?我先是一楞。一直以来她可是我们羡慕的对象,家境好、样貌佳、事业编制、先生事业有成、儿女双全,住房从郊区换了城区的一线江景。“傻姑娘,这是怎么啦?”我感觉到不妥。
“你的改变是因为教练技术吗?”朋友回避我的疑问而反问道。
“嗯!很大一部分是吧,它让我在不断进化,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
“虽然我还不知道教练具体是什么,但我觉得应该有用,你当我的教练吧。”
……“发生了什么事情吗?”都还不了解就决定需要?这是有多迫切!我隐约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超出我的预想。
“各种压力,好久都不知道什么叫快乐了!很担心哪天一觉醒来会一无所有……”
“我在的,你约时间,但前提是你要做好准备,了解、相信并有足够的意愿,这并非我教你做的过程,而是共同探索共同发现,进而你选择与落地的过程”我用力的拥抱了她。
也曾有不少朋友问我“你为什么学习教练技术呢?你获得了什么吗?”。
学习教练技术的初衷,只为“修己”,开始时并未有“达人”的愿景,只是在后来发现,当自己改变时,自然而然的影响着他人。印证着MCC大师吴咏怡女士创立PCP的初衷“生命影响生命”。在L1阶段(M1-M7)的全程学习,自己就是教练的对象、探索的对象,自己就是客户。
随着对自我探索的深入,慢慢的发现,教练,是一扇让你打开心扉,接受阳光雨露,不断滋养和丰盈内心的健康快乐之门。始于自己的问题探索,忠于自己的体会感受,听于他人的反馈建议,然后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关键,学习支持理论模块和应用原理,再回归自己重新感受、重新对比前后不同,在重新感受和重新对比的过程,用心聆听自己的内心,承认自己内心存在的“非理性或不被大家认可的”的感受的存在,即“看得见情绪,而不进入情绪的情绪里,不抗拒、不批判、不回避、不沉溺、不消极”。在感悟过程中,“自我包容”,给自己承认不够完美的空间和勇气,感谢并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利用不完美作为前进修行的动力。同时,“看得见成长”。尽管这一个成长是细微的,只要取得就值得肯定和鼓励,“自我认同和自我奖赏”是一种无形的激励力量。学会向内获取,不管是激励还是安全感,都是最有效的和最及时的方式。
教练,又可以说是一个“个人主动进化”的过程。通过“学习+感悟+再学习+再感悟+……”,学习成长与感悟成长的循环反复。学习一些辅助我们打开心智、提高认知的理论模块,即“术”的层面;感悟是把心打开,用心聆听,包括自己和他人,在逻辑之外,用感性融合理性,找寻那些在不知觉中被忽略或被刻意回避但又事实存在的“潜意识”、信念或价值观,即“道”的层面。感悟成长,我的理解是心智的成熟和视野、格局的拉宽,体现在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度上。
然而,在“进化”中,都会经历“知易行难”的痛苦过程。因为“知道”只是大脑的事,属于认知层面,而“做到”却是内心的事,属于认同层面。认知不等同于认同。比如现在全民皆热的健身,众所周知健身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益处,可为什么我们却并不每个人都坚持呢?那是因为在我们深层次的信念里并不认为这就是唯一的一种方式,或者目前并不就是那个非执行不可的时机点,我们可以有很多种选择,比如跑步、散步、饭后靠墙站立、瑜珈、游泳、爬山等等。这就是“认知”与“认同”的不同。“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关于认知的提高,一直被我们不懈地追捧着,可很容易忘记了“认同”才是我们应该要一生追随的目标。
如果要用一个具象化的词来形容人生,我会选择“球体”。球是圆形的、多维的、立体的,只要充气适当,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在水平面上轻轻一推它就会往前,轻轻一拍它就会往上弹。但若充气不当,过少会没有弹力,无法往前滚动也无法弹起,过多又会造成张力过大,外表僵硬的,容易伤人也容易爆裂。
教练关于“道与术”的理念,倡导我内外兼修,感性与理性兼融,自我感受与他人感受兼顾,事业与家庭兼平,原则立场与灵活柔韧的把握,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取舍,正如不同阶段,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不一样,需适时做出调整。
教练之路,让我学会了选择,尊重内心的选择,越纯粹、越专注、越能坚持;
教练之路,让我找到了安全感,摆脱了“自卑与自负”的两极摇摆状态。
教练之路,让我重新定义“幸福”,找回了“初心”,方能追求“始终”。
越单纯,越幸福,心像开满花的树。前进中,努力的拼搏过,就不觉得苦。大雨中,期待着有彩虹,美丽在心中,定格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