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得到APP上有著名的《成甲说书》,绝对是个爆款。美誉度,令人发指!
如果你经常光顾各大购书网站,相信你一定看过他的这本书。好评如潮!
各路大咖力挺的成甲确实值得敬佩。
敬佩他一年至少100本书的惊人阅读速度,为一探究竟,我特意买到了他的高效读书的课程。听了很多遍,让人受益匪浅。
另外,本书是我看到的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书里最深刻、最易于操作的。这是我敬佩他的第二点。
最后,他身兼数职,却能很好的安排时间,每天竟能保持2—3小时的晨间反思,这是我敬佩他的第三点。
他在本书中详细的介绍了他如何做到。我看本书大概用了11个小时,加上思考时间前后五天时间。我将以书中涉及读书的部分来分享,只希望对你所启发。
要高效读书,先升级你的认知。像升级电脑操作系统那样。
罗胖引用过一个故事,我更加强调了认知升级的重要性。
太平洋西南部有一个小国瓦努阿图,是一个群岛国家。二战时,美军曾经在其中一个小岛上驻扎,打完仗以后美军就撤离了,但小岛上却从此出现了一种新民俗。
就是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岛上的土著居民们就会在身上用红色颜料写上USA的字样,然后扛起木棍做成的假枪,郑重其事地在岛上列队行军。这些岛民还用木头做了一些奇怪的眼镜戴在脸上,盯着树叶翻来覆去地看,还用木头和干草做了一架假飞机当作图腾。
一开始,学者对这种奇怪的民俗很不解。深入了解以后发现,原来这些岛民在当年驻扎的美军那里看到:美军士兵平时从来不打猎,也不采集,仅仅把一个奇怪的东西戴到脸上(眼镜),然后不停地翻阅一些白色的薄片(作战文件),天空中就会出现一些钢铁巨鸟(美军运输机),源源不断地送来生活物资。还有一些像山一样高的钢铁巨船(美军运输船),带来更多岛民见都没见过的东西。
所以土著居民认为,钢铁巨鸟和巨船都是神明,而美军士兵戴眼镜、翻阅文件等行为其实是在向神明祈祷,祈求神明赐予他们物资。岛民们便也效仿这种“祈祷”,希望也能像美军士兵那样得到源源不断的“神赐”礼物。
好了,几十年时间过去,美军没有再回来,但是岛民们依然坚持进行这种祈祷。他们相信,早晚有一天,神明会再度降临,给他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物资。
如果读书学习中没有勤于思考,没有升级认知,难免变成瓦努阿图人。
1.什么是知识
读书读的是书里的各种知识,要探讨读书方法,先看看什么是知识?
有一点我们可以达成共识:它们都是信息。
而在作者的定义里,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如果你看到一篇文章后点头称是,然后生活照旧,那么这篇文章和其它类似文章一样,都只是信息。
2.什么是临界知识
知识与知识不同,有些知识要比令一些知识能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
比如,你知道从山顶上滚下的石头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你懂得利用这个信息,当遇到泥石流的时候就会往山体两侧跑,而不是试图顺着山谷与石头比赛。
石头会越滚越快,这对你就是有用的知识。
不过,如果你懂得牛顿第二定律F=ma,你就不仅仅能够解释为什么下落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快,这个公式还能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的生活,这个规律就是“临界知识”。
像产生核爆炸需要让核材料达到临界质量一样,有些知识也能够发生裂变,当你储备的临界知识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产生惊人的威力。这是应用临界知识系统产生的巨大威力。
只有我们有能力自己发现和总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临界知识,才能让这一能力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帮助。
3.海量信息中,如何自处?
书中的海量信息很容易让我们陷于“低水平勤奋”。当然不能不读书,认清必须大量读书的事实。
作者有这么个总结,中国过去30年的社会发展,从认知优势的构建角度看,大概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左右。代表性事件是各种咨询公司、广告公司等知识密集型行业蓬勃发展。
第二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从2000年开始持续到现在。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基本上就是越来越快地学习国外产品的过程。
第三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现在是可能已经慢慢到来的、知识深度带来认知优势的时代。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数量这个维度,更重要的是认知深度。如何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
读书中多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临界知识。
美团王兴,在千团大战中脱颖而出后,王兴说了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是时候请出孔子老人家了,他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真正能做到的有多少?
4.怎么避免低水平勤奋?
本书的第二章《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逻辑与方法》我认为是作者最想说的,因为这章最能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
想必大家平时都是很爱书,很愿意读书的人。
读书过程中,我们一般会做笔记、画思维图、点头称是、拍案叫绝、写成文章心得。
但是,从写完心得体会后,过不了多久,再听别人提到这本书时,好像似曾相识而又不识。
为什么?
说明我们看书过程中落入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就是王兴所说的,除了思考什么事都做了。作者成甲也遇到过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是:读书方法太原始。
只有读书方法升级才能解决看完书就忘的问题。
具体的做法:
(1)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有人会说,读完书我忘记了书中内容,是因为我把知识内化了(看本书前我也是这么安慰自己的),拜托,老大!你连书中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能来的能力提高?再说内化成能力的知识,是最忘不掉的。
可以用记忆宫殿法,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强大的记忆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构建一个我们熟悉的场景,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已经熟悉的场景当中。
(2)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读书不再追求速度,刻意放慢速度,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不是仅仅摘记名言,而是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和我过去的那些经验相关。在记录和寻找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中,就常常会有一些过去不曾注意的规律,也能发现很多直接改进工作方法的方法。
为什么道理简单而很少有人践行?或许因为我们的大脑习惯于寻求新的刺激,快速把书读完吧……我们都希望读完书获得新知识,因此不断快步向前去获取更多、更多……
(3)从读书到发现临界知识。
把临界知识当成是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作者的做法是:
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是,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到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当想明白了这些问题之后,可能没有读完一本书,但这比读完10遍的人都要深入。
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那些“低水平勤奋陷阱”里。
5.我的收获
1.读书要用80%的精力去读最重要的20%的内容(找到书里的临界知识)。读书笔记不是只有摘抄名言警句,重要的是思考,思考底层规律。学到的知识和规律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加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2.上大学前其实我很讨厌读书,尤其不喜欢四大名著,大概是从小没有培养起来阅读习惯。上大学后,每日闲来无事,课余只能去图书馆,偶尔带上笔记本,做些名言警句的摘抄,我那时关于读书的方法太老了,除了一页页读书,还有浅显的看,不带任何思考。还天真的以为:这本书没记住就对了,因为我内化了那些知识。其实那只是自欺欺人,做完读书笔记,连看都不看,没有回顾,没有反思,这就是典型的低水平勤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只是老了,一点进步都没有,这是最大的悲哀。
3.有种读书不止是低水平勤奋,它是看似专心读,实际上是读给别人看的,周围的风吹草动都异常敏感。我曾经拿了本竖排繁体字的历史书,整日在手中看。很牛逼的样子,别人问:能看懂吗?我大言不惭说:能!实际上,什么都没看懂,不认识的字读完后还是不认识。
4.读过本书后,我终于懂了,读书是自己的事,不是读给别人的。要下苦功夫,还要有更好的读书方法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