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就喜欢叨姐的《你曾在怎样的天气,轻声读过一本书》这篇文。天气、轻声、书,这是一个有声音,有温度的题目。
最喜欢这种画面感十足的文章了!
开篇就是世界读书日,种种商家的喧嚣售卖瞬间映入脑海,让人意兴阑珊。一句“我开始怀念”使得喧嚣骤然远去。回到题目悠然而美好的氛围:白杨树、阳光和凉亭。这是叨姐心中对于阅读的理想,“窝藏”着一颗文艺青年之心的我使劲点头。
文章的重点和核心在脑海里如此清晰:没错,就是三个场景。
我迫不及待的追随着叨姐来到第一个场景:初夏,午后,轻柔而美好的阅读。
刘老师,“情人一般的存在”。而故事之“最”则是“让我从迷恋到彻底沉沦的”一堂朗读课:再别康桥。初夏、白杨树、黑板、牛仔裤、诗歌……于是叨姐心中就留下了读书是很美好的种子。
时间、地点、人物、核心事件如此清晰又动人,作为读者兼学生的我如此向往这样的美好场景又对叨姐的笔触之所及,安排之妥帖真心叹服!
第二个场景:教室里,阳光下,优雅的阅读。
阅读的郭老师是女神一样的存在,一言不合就背诗,美丽、优雅、知性而又迷人。
刘老师读了一首诗《再别康桥》,叨姐就沉沦了;郭老师,或讲解,或吟诵,甚至背诵的一幕幕场景飞跃而来,魅力值真的不是哈喇子可以形容的样子!
原来同样是讲故事,不仅要有感情的参差有序,层层递进,也要有不同的讲故事的方法和技巧:刘老师的一个故事和郭老师镜头的暮暮叠加,虽然风格迥异,同样引人入胜,“都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
最后一个场景:停电午后,雨中凉亭,畅快的阅读。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你试过在雨中读书吗?——没有,除了小学下雨的时候,站在教室屋檐下,装模作样给老师看同时又焦急地等待家长来接时……
阴雨又停电,真是吊足了胃口。邓老师大手一挥:走,我们去读诗,去花园读诗。于是一个充满了想象力和激情的老师和一群沸腾的少年就在雨中慷慨激昂,激情洋溢的朗诵诗歌!一点也不酸,真的,真的不酸!
这段应该不仅是讲一个如此畅快淋漓而又不羁的雨中阅读,读到这里,真的不自觉就(。・∀・)ノ゙嗨了,就高潮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荷尔蒙气息都喷薄欲出的感觉!
读到这里, 我似乎真切的体会到了感情线的紧凑连贯,尤其是层层递进的真谛!
要想有这么精彩的层层递进的感情线来有序的铺开,要想把自己写(。・∀・)ノ゙嗨了,让别人也嗨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另外,认真分析和阅读本文之后,发现叨姐文章的每一部分都有总结升华点题,最后还有个“综上所述”呢:文学是美好的,优雅的,充满想象力的,而读书,亦应如此!于是我的愧疚之情油然而生:多久没读书了,读点书去吧。
而叨叨老师果然就温柔地写道:你,多久没读书了?!叨叨老师是学过心理学吗?对读者的心理诱导和把握的如此到位,这是天赋呢?还是素养呢?还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呀?
无论如何,跟着叨老师学习,肯定是没错的啦!学了这么久,好歹也了解了一些皮毛,可是知道不等于习得,决不能仅仅只是“望叨兴叹”呀!还要不断地,不断地,不断地好好练习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