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文解字》(精读篇目)
今天我的读书活动还是停留在第一篇的《说文解字》中,本章节里,作者对内容的安排是很考究的,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安排内容,先介绍造字,到字书,再到造字和用字的条例,最后介绍了书体的演变。
仓颉造字之后,就有了后续的“识字”,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贵族子弟八岁入学,所学的大概是官书。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成了国书,识字就简易多了。到了汉代,考取功名做个官儿,只凭识字的程度就可以做官。原来古代考取功名可以凭借识字的程度,而如今考公务员也还是凭借一定的考试方式,看来,从古至今对公务员考核都得把知识层面的东西摆上桌面来论。
既然要识字,就得要有识字的读本,就是字书,最早的字书是《史籀篇》。“史籀”是书记必读的意思,书记是古代书记秘书之类的官儿,摆明了,想考取官员做公务员,就得读《史籀篇》。这书名多么直白,多么急功近利。和当下的《考研攻略》也差不多的意思吧!
秦始皇为了统一文字,喊李斯作了《仓颉篇》、赵高作了《爰历篇》、胡母敬作了《博学篇》,用当时通用的字体小篆,这是当时官定的字书。
到了汉初,教书先生将三篇合而为一,单称为《仓颉篇》,秦代的就不再传了,现在残存着一部分。西汉时期史游的字书《急就篇》,所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到了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有九千字,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书,他都搜罗在内了。
忆起我念大学时,讲授古汉语的教授极力推荐我们购买这本书,经老师推荐,当时班里人手一本,都乖乖听话置办回来了,教授还开了一门选修课,课程名称就是“说文解字”,那时学起来兴致特别浓,课堂气氛也特别好,觉得每个字都有生命一般,每个字都有独特的构造,边旁部首的不同组合就产生不一样的字体,意思也随边旁部首的组合而不一样。教授的课讲得生动有趣。
直到今天,读了朱自清先生写的《经典常谈》,才更确切地知晓了《说文解字》在字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搜集在书中的字属于“古文”。
作者朱自清先生给了《说文解字》极高的评价:“《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还得从文字学入手。
所以,作者把《说文解字》安排在第一篇,是颇有用意的。读者慢慢会领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甲骨文、金文、钟鼎文,以及《说文解字》中的字,还有籀文,现在统统算作古文字。
甲骨文是商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并将占卜的内容用当时书体刻在甲骨上,这种文字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和公文一样,有一定的格式,内容大概是祭事、田猎、风雨、战争、疾病之类。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形声字最多。
秦以后是书体的演变,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章草),楷书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