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在《边城》里的的悲剧美
《边城》是由沈从文写的一部具有散文特征的小说,整部小说从头到尾都呈现出一种凄美的诗意,叙写了一段无法开花结果的感情,小说没有庞大的叙事和极其曲折的情节,有的只是几个主要人物的意外变故、淡淡悲凉的人性矛盾和冲突,沈从文用他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演绎了一段令人叹为观止的人间小说《边城》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初,主要讲述了在湘西边境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里,老船夫的孙女翠翠和船总顺顺两个儿子之间的感情纠葛。在主人公翠翠的世界里,这份情窦初开的感情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在懵懂和胆怯中的翠翠始终未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最后,不仅相依为命的爷爷在一个雨夜悄然离世,喜欢上翠翠的两兄弟也分别以生离和死别的方式消失在翠翠的生活中,沈从文在小说最后给人留下“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会回来。”的尾声,给人想象和回味的空间。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我认为的《边城》的悲剧美的美不在于悲剧本身,而在于从它映射出来的事物及其本质的美,具体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爱而不得的悲剧美。无论是大老对翠翠的爱,二老对翠翠的爱还是翠翠对二老的爱,在故事的最后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令人惋惜不已。大老对翠翠的爱是成全二老唱山歌的洒脱,是不论身世是否匹配的执着,更是马路和车路都指向翠翠的深情,却突然一下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有种让人怅然若失的悲剧感和惋惜。二老对翠翠的爱是宁要渡船也不要碾坊的执拗,是不知翠翠心意,误会与埋怨老船夫的纠结,更是萦绕在翠翠梦中夜半迷人的歌唱,却也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会回来。”的开放结局作结,让人无法释怀。而翠翠对二老的爱更像是懵懂的羞涩与不敢言说,是深埋在心底的秘密和最终知道真相的遗憾。这三种爱视角不同,程度和对象也不同,却又有着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遗憾,三人无疾而终的感情造就了边城的悲剧美。
弄巧成拙的意外美,这一美终究到底来自于老船夫的不知所措,经历过自己女儿悲惨的结局的老船夫,不想要翠翠重蹈她母亲的覆辙,在一切为翠翠好同时又尊重她自己意愿的情况下,他只能一次又一次试探大老二老的心意,无论是大老在世还是离世,别无坏心的老船夫不想自己居然会被误会,导致了两个家庭的隔阂与难言之痛,在某种程度上也加深了翠翠与二老之间的距离,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也让我们从中深切体会到了老船夫对翠翠的怜爱与保护,这种只愿翠翠在离开自己后能过上安稳生活却搞砸了的痛苦造就了边城的悲剧美。
人性挣扎的痛苦美,主要体现在二老对翠翠的爱和对老船夫误会地埋怨之间的挣扎与苦痛,这也是为什么两个情投意合的人迟迟无法开花结果的原因之一,这种人性上无法言喻的挣扎让人惋惜和无能为力,在对翠翠的爱和对哥哥去世的内疚和痛苦中,二老走向了可能明天回来可能永远不回来的悲剧结局,增添让人怅然若失的意味。
山景情溢的共情美。整篇小说在刻画情节和人物的过程中,对景物的描写也是十分细腻和细致入微,像是将人的主观情感赋予给了景物一样,使得景物也有了和我们一样共情和悲伤的能力,每一处景物描写都朴实无华,纯净美好,却又被赋予了那时那地那些人的所思所想,书中描写的这些景物都被打上一层凄凉的底色,这种淡淡的凄凉,又让人产生莫名的心疼之感。例如翠翠家附近的风景直接点出了翠翠心底莫名的惆怅:“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地在这黄昏中会有点薄薄的凄凉。”这让我们这些书外的读者也能感知翠翠那时心中的凄凉。另外,白塔、竹林、竹林里的竹雀,以及鸟类的啼鸣,山鸟歌声这些看似悠闲自得,简单景物不仅展现了翠翠懵懂的爱情心理,更是与悲惨的结局和情节形成对比,展现了小说中每个人之间情感和复杂和悲凉。
小说《边城》告诉我们,世间本就不乏真情,并且真情本身与外界的物质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它会被误会和难言所蒙蔽,会被人性和外界所误解。在小说的结尾处,渡口被重建,白塔也被重新修好,在我看来这隐喻着边城里的翠翠今后的人生一定也不会太坏,毕竟她被很多人深深的爱着。至于傩送是否归来,则是留给每个读者心中的一个悬念,整部小说没有撕心裂肺的痛,却给人一种淡淡的哀伤和深深的思考,也许这便是小说《边城》的悲剧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