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事》,(英)娜塔莎·德文 著。
我认为,真正给予我们好处的或许不是心理疾病本身,而是那段康复期。因为你必然会在康复的过程中,加深对自己和自身行为的了解。这段经历能让你对心理学有一定的了解,进而了解他人。而康复后,人们也往往更富同情心,更乐于助人。
最重要的是,处于康复期时你能将身患的心理疾病的病理特征与你自身的人格特质分离开来,进而从根本上深入了解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结构。我们应该摒弃前者,接纳后者。要是你能再找到一种方法,善用后者,使你和周围人更加快乐,便再好不过。
因为心理疾病始终会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疤。对此,有两种看法:一是伤疤成了我们的弱点,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再次揭开;一是伤疤成了我们的铠甲,我们因此变得更强大。根据我的经验,这两种想法会同时存在,对立而统一。
◆请记住,没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每个人都在想:“唉!我一点头绪都没有!为什么我要做这个事呢?我哪里负得起责任?
”所谓长大成人,只不过是变得善于隐藏这一点罢了。不要一厢情愿地以为只有你一个人什么都没想明白。没人明白有时,你比父母懂得多(虽然这要看怎么说)。
◆大多数父母都已倾尽全力(他们在有的事情上也非常正确)。
身为社交媒体用户,要善于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结识那些能折射出你理想的价值观的人,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网络氛围。
◆离开那些让你看低自己的人。等待一段友谊或者恋情变得“值得”或是自行瓦解,就像站在一台永远望不到头的自动扶梯上,哪儿也去不了。有些人花了一辈子才明白这个道理。别步他们的后尘。
◆尽量别给自己贴标签。你不是“厌食症患者”“焦虑症患者”“抑郁症患者”,你是个很多面的人,只是一时生病而已。
◆千万别发誓为朋友的心理疾病保密。这不是你的负担,也不该由你去解决,如果他们有危险(比如自杀倾向),说出去也不是背叛。
◆如果你承受着超乎寻常的学业压力,学校里至少会有一名教职工愿意为你据理力争。千真万确,我见过这些人,也和他们交流过。把存在这类问题的学生召集起来,写下你们的困扰,然后找到那个人。
◆“爱自己本来的样子”,这话听起来非一般的烦人,因为只有在你已经做到了的情况下才会对此产生共鸣。但我仍想告诉你这句话——我不是你妈,不是你老师,不是那些碍于身份偏心于你,在你看来“有义务”赞赏你的人。
只是你确乎值得被爱、被欣赏、被接纳。与你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打交道,给我带来了不可胜数的知识、成就和乐趣。在我看来(客观地),一些人看不见你们的风采,那是他们的损失。
他们的回答都有一共通点,即有意识地决定不去在意他人的看法、专断的社会要求以及自己无法控制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