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婚姻家庭的读书计划
打造随身的父母成长学堂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我是百万父母读书计划的领读人王国峰。
今天是我们第7次解读武志红老师《为何家会伤人的这本书》,今天我们解读的仍然是这本书的第2章:分离是生命中的永恒。
说到分离,武志红这一章节,一直围绕着我们这两天讲的也是这个分离的主题,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在未来的读书计划当中选了一本书,书名叫《少有人走的路》。
它的作者斯考特派克是我非常喜欢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书中就提到过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使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亲子关系如此,师生关系如此,伴侣关系也是如此。我们父母一直扮演着孩子理想的爸爸妈妈和无所不能的神,只有孩子离开我们这个无所不能的神,这个孩子才有机会去接触更大的世界。
才能从其他地方去寻找新的事物,才能拥有除了我们自己父母之外的全新偶像,并从其他那些全新的偶像身上汲取成长的营养,最后成为他们自己。
武志红老师讲了一个在她生命当中发生过的温暖故事,曾经在她上初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数学辅导老师,给了他很多成长方面的知识。在成绩好的时候,那个老师是温和的对待他,在成绩不好的时候也可以跟他很好的交流表达和沟通。
让他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一份有力量的爱,他感觉自己的生命被这个老师点亮了,这丝毫没有感觉到被这个老师要被占领自己的想法,或者是要操控自己的想法。
所以作为一个老师,我也特别希望我们所有校园的老师开始去成长,可以影响更多校园里面的学生,让这些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但又不炙热的爱。
在这里面让我看到了一句特别好的话,就是我们今天的金句分享给各位书友们:
丝毫不企图在你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丝毫不想控制你,他们来了点燃了烛光就走了,就仿佛在你的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这样的过客会给你留下温暖,会让你更相信自己,同时也更相信别人;
让你对关系更有信心,也让你对自己更有信心,如果在我们的生命当中能给予别人一点温暖,这句话就是最好的尺度和效果,这句话讲的也是我们在助人的过程当中告诉我们什么叫见好就收。
三岁前的孩子是没有性别意识的,一般情况下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与妈妈的关系最为亲密,妈妈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天天都黏着妈妈。
但是从3岁左右就开始就有了性别意识,越来越渴望与异性的爸爸妈妈亲密,在5岁左右的时候,这愿望达到了顶峰。如果父母的关系稳定和谐,那么这个孩子这种亲密异性父母的渴望就会走向正常,最终还是会与自己同性的父母更加的亲密。
书中没有讲到的是当父母关系不正常的时候,父母关系不和谐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会选择站队,要么是倾向于妈妈,要么是倾向于爸爸。
当然这种倾向呢,不是绝对性的,又充满了矛盾,比如说妈妈特别讨厌爸爸酗酒耍酒疯,表面看孩子会讨厌爸爸这一行为跟妈妈是一样的,而实际上有一些孩子长大之后呢,跟他爸爸一样酗酒耍酒疯,这个孩子表面是亲近了妈妈,认同了妈妈,而实际上一直向他爸爸去学习,因为妈妈的厌烦给孩子强烈的信号,切断了孩子跟爸爸之间的连接,而对于孩子很渴望跟爸爸连接,最好的连接方式就是成为爸爸那个样子。
孩子跟爸爸最好的连接方式就是跟爸爸一样酗酒耍酒疯成为爸爸那个样子,是对爸爸最大的忠诚,说起来有点绕嘴。但是希望我们所有的书友们慢慢的去理解。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如果恋母情结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的话,比如说妈妈过多的关注,过多的保护了自己家的男孩,没有让这个男孩跟其他的男孩一起玩耍,而是让这个男孩生活在女人堆里面,那么最终有可能导致男孩有同性恋的倾向。
在此我提醒大家的是这是原因之一,但并不意味着同性恋所有的原因都跟恋母情结有关系。
那么怎么才能规避好这个因素呢?让我们的男孩可以更加健康的成长呢?那就是让男孩进入男人的世界,女孩进入到女人的时候。
在家里面妈妈越认同爸爸的形象,对于孩子与爸爸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有帮助,对男孩子帮助就更大;
爸爸越是欣赏妈妈的形象,对于孩子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有帮助,对女孩的帮助就更大。
今天的金句来了,这句话是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爷爷说的:
男孩要归父亲,女孩要归母亲,他们应先向异性父母靠拢,并从这一关系中汲取异性的力量,体验到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同时体验到异性对他的吸引力。
然后男孩回到男性的世界成为男人,女孩回到女性的世界成为女人,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理才是更健康的,世界才是更和谐的。
亲爱的书友们,今天我们的读书《为何家会伤人》第8次解读就讲到这里。
收听完也欢迎大家拍砖点赞打赏之后欢迎大家在群里面分享和讨论。
我们明天再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