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由西班牙备受欢迎的心理医生拉斐尔·桑坦德雷乌所写。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你是否患有需求症?”
『一战“遗珠”』
20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开启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艺术家埃里希·舒曼去南太平洋群岛度假了。
那里住着一帮快乐的萨摩亚人。
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载歌载舞,生活得非常痛快。
在走访了很多户人家后,埃里希意外发现,那里的人根本就没有私人财产的概念。他们愿意与来访者分享他们所拥有的一切。
于是,埃里希就站在萨摩亚人的视角,写了一本书《巴巴拉吉》,来表达对西方世界的看法。
巴巴拉吉在当地人的语言中就是白人的意思。
他在书中是这样写的:“巴巴拉吉们非常贪婪。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了大量工作,制造出了很多很多产品,比如戒指、礼服和华丽的餐具。女人会给一个皮包搭配一身昂贵的衣服;男人会制造各种娱乐设备。但是,他们看不见森林里纷飞的野鸽、蜂鸟和鹦鹉;看不到海洋里的海参、海螺和银鱼;意识不到云朵和沙滩的美。他们把自己弄得很忙,却不懂缓下脚步享受时光。”
『需求症』
作者拉斐尔把埃里希的描述定义为:需求症。
彼时,一个西方人的生活是:把龟甲制成梳子,他们会给梳子做一个梳套,再给梳套做一个保护盒,还会给保护盒做个箱子。他们用盒子和箱子收纳一切物品,有收藏裙子、上衣、裤子、浴衣、口罩和其他衣物的箱子,还有保存袜子、手套、首饰、草纸、食物的盒子,应有尽有。
他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
不见得。
因为数据显示,他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东西,不超过他们拥有物品总量的20%。
他们只是单纯地为了拥有而拥有,他们只有自己拥有了,才能感觉良好。
他们混淆了欲望和需求,他们不断把欲望变成需求,于是活得压力满满,焦虑不已。更进一步的是,他们忽视了对事业专注的可贵,反而树立了“需求越多,你就会越优秀”的口号。
结果就是,我们没有得到某物,不开心;得到了某物之后,还是不开心。
因为还有更多的欲望,等着我们去填满。
『清晰的图示』
结合多年诊疗结果,拉斐尔总结了人们欲望的各个面向。我们在文稿中为您准备了一张图,请点击查看。
图片
这张图并没有完全显示人们所有的欲望,如果显示全了,一张A4纸都写不下。
可是,对于前面幸福的萨摩亚人来说,他们的基本需求就是衣食住行,甚至连繁衍生息都要排在后面。
那么,在图中,这些欲望和幸福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如果你把那些连接线穿过中间的椭圆,你会发现,幸福被这些线完全切割了。
欲望越多,幸福的碎片就越多,能够满足幸福的条件就越多。
相反,欲望越少,幸福的碎片就越少,能够满足幸福的条件就越少,人也更容易快乐。
这张图是拉斐尔经常给患者做诊断用的。
虚幻的欲望在图示之下就变得非常清晰,患有需求症的人才幡然醒悟,原来控制自己的不是理性,而是欲望。
这幅图其实还隐藏了一个更深刻的洞察,拉斐尔可能也没有意识到。
那就是,由于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做一件事,或者说满足某个欲望的同时,就没有时间做其他事。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幸福跟太多事捆绑在一起,你又不能同时做很多事,那么你注定无法获得幸福。
总结一下,在物质丰沛的时代,哪有什么太糟糕的人生啊?感觉不爽,无非是你患上了需求症。当衣食住行得到满足后,我们就该感恩生活,专注做好自己的事业,过好充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