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白杨树后,无意间读到了龙应台《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文章对于文学进行了形象的表述:
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么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事实上没有一个是完全的现实,两者必须相互映照、同时存在,没有一个孤立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我们如果只知道有岸上的白杨,而不知道有水里的白杨树,那么做出来的价值判断很可能是一个片面的、单层次的、简单化了的价值判断。
她讲到,一首动人、深刻的诗,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于“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空”可以容纳我们的内在性和激情,是自我的一种心理体验,是心境。也是我们思想遨游的广阔的空间。
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的我想了半天,始终未能理解其中含义。我所见之白杨,的确是生长在水边,我也恰恰看到了他们在水中的倒影,还用手机拍了下来。可仅限于看见了,拍下来了,但并没有在意这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趁现在还不算太晚,爱那伟岸的白杨树,更该爱那变幻多姿的湖中倒影吧。因其作为我们心灵的直接观照,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饱满而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