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焦点”是你每天都可以玩的游戏

这次阅读最大的收获是:转换关注焦点

最近这段时间我的脑子里一直在想:长期思维和彼岸思维。

“长期思维”是跟笑来老师学的,这两天被讲的特别多,本以为跟自己没关系的事,这次却真的给记住了,想想之前的文章,老师也是提过“长期思维”的,不当时就是没有重视,硬生生的给错过了。

“彼岸思维”是在《掌柜说西游》里学到的,讲的是僧人和我们普通人的思维区别,僧人的世界我们理解不了,是因为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

比如:遇见好事他们认为这是佛祖的安排;遇见坏的事情,也认为是佛祖得安排。这样他们的世界里就不会产生所谓的二元对立:善恶、美丑、好坏。这一切都是佛祖的安排。

而给我最大触动的是:彼岸思维。

《心经》里有一句“以波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是彼岸的意思。连在一起是,彼岸智慧。通俗的讲:人生没有回头路,你只有想着你要去彼岸了,再也不回来了。你才能放下身边的一切,只有这样想才能做到心无挂碍,才能悟空

这句话我揣摩了很久,我回到的是“轻松和自由”,“彼岸思维”有种“断舍离”的感觉,要到彼岸去了,再也不回来了,又什么都带不过去,那又有什么放不下?又有什么好留恋的呢?

长期思维和彼岸思维,不就是老师说的“转换关注焦点”吗?从而让自己获得解脱。

这种“长期智慧”和“彼岸智慧”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一种能力,这也符合“智慧”的定义的。

这两种思维,可以作为我的底层思考方式,也是我“操作系统”更新到此刻,自我定义的“最新版”了。

像老师说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妨想想“长期”看来会怎样(当然我也会加上“彼岸思维”),这样一方面会让心态平衡许多,另一方面做事的时候也会踏实很多。

还有一件事需要理清:借口

“转换关注焦点”不是一种找借口的行为,而是在理清概念,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像老师说的,经常花时间“设身处地”地从他人角度思考,因为这个世界的样子,可能和你看到的不一样。

真正的借口是:自欺欺人。

总结:不管是“长期思维” 还是“彼岸思维”,目的就一个,为自己赢得成长的空间,“成长”才是我们的根本。去掉错误的想法,短期期望过高、速成、占便宜等一切障碍自己成长的行为。

转换关注焦点,拥有长期和彼岸思维,遇事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件事还可以怎么想?

回顾一下之前的几个必备问题:

1、元认知能力的开启:我想的对还是不对?
2、方法论:学习各种技能
3、知识就是方法论
4、元认知能力:我这样想对不对?
5、价值观:什么是更重要的?
6、方法论:如何做?
7、转换关注焦点:这件事情还可以怎么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