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儿童学习数学计算的三个表征
赵贵龙
上午,到岱山实小南路校区听了两节数学课,一节是郑芬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另一节是沈妍君老师执教的《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口算。两位老师都是职初教师,课上的都很成功。成功的关键在于,都借助学历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学习的过程,展现“表征顺序”从具体到抽象,即从摆小棒到算式,感知算法,清晰算理,教学过程符合儿童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
1.创设情境,引导儿童经历动作式表征
心理学认为,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郑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算画片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根据场景图说出条件,并提出一些加法计算的问题。沈老师创设的也是算画片的场景,不同的是学生提出的是减法计算的问题。两个场景,都是图文结合、文字描述的形式呈现。课堂中,我清楚地看到,动作式表征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为儿童的持续学习和学习后的成功体验奠定基础。
2.重视操作,启发儿童展现映象式表征
24+6的计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操作小棒,先摆2梱和4根小棒,再摆6根;这时教师启发儿童“10个一就是一个多少?怎么办?”儿童继续操作,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也就是4根小棒和10根小棒合起来是10根小棒,即1梱小棒,算出结果是3梱小棒。这样的操作过程的映象,就如同电影一样留在了儿童的脑子中,对于今天理解“先算什么,在算什么”,以及以后学习竖式计算“满十进一”都很关键。
30-8的计算,个位上0减8不够减,怎么办?儿童在3梱小棒中取出1梱,并把取出的1梱拆开,这是退位减很重要的一个步骤,这个操作活动实际上是今后学生理解“退一当十”的基础映象,学生学习时,教师要努力引导每一个儿童经历这样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儿童再学习34-8,就有了基础,个位上的4减8不够减,怎么办?借助之前活动经验,把1梱小棒拆开,并把拆开后的小棒与4根小棒合起来,即从14根小棒里减去8根小棒,还剩6根小棒,最后把这6根小棒与剩下的2梱小棒合起来,是26根小棒。
映象式表征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表征学习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在计算学习中算理的理解与算法的掌握。
3.数形结合,促进儿童建构符合式表征
在动作式表征的基础上,符号式表征往往是和映象式表征结合起来呈现的,因为符号式表征更抽象,儿童理解和掌握起来具有难度。两位数加、加一位数的学习,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建构符号式表征,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中,学生回忆操作活动,教师利用课件辅助,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24+9,把24分成20和4,先算4加9得13,再算20+13得33;34-8,把34分成20和14,先算14减8得6,再算20加6得26。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春莉教授、南京晓庄学院陈薇博士在《学习者视角下的学习历程分析》一书中指出,“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表征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教师通过表征的运用,表征的转换,以及建立表征与表征之间的联系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由此不难看出,儿童学习数学计算是有规律可循的,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遵循儿童心智发展的不同表征水平,有效地组织儿童学习,促进儿童学习力的持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