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十讲》这本书终于读完了。想来还真有点小小的成就感,以前读书从不写读书笔记,更不写读后感,谁知在“三名”的引领下,读这本书竟然完成了十篇读后感,为了了解苏轼的生平,央视6集纪录片《苏东坡》也全部看完,还零零星星看了康震教授主讲的《唐宋八大家》。读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下面,我就谈一谈读完《苏轼十讲》的几点思考。
一、“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小时候,最犯愁的事情之一莫过于用镰刀收割小麦,每到麦子秋收时候,学校里就会放“麦假”,民以食为天,收割麦子是“天大事情”,“麦秋”家家都是全员上阵,包括我们这些小孩子。五月的太阳又热又毒,明晃晃地照的人睁不开眼,在太阳底下站一会就会汗流浃背,为了防小麦的麦芒扎到,“割麦子”还要穿上厚厚的长裤长袖衫,真是燥热难耐。在一望无际的金黄麦田里,刚过小麦高的我,拿着镰刀跟在妈妈的后面,又热又累,烦躁地蹲下起来,蹲下起来,望着一眼看不到边的麦田犯愁“啥时候到地头”,每每这时候,妈妈头也不抬,一边割着小麦一边对我说“别看了,眼是脓包蛋,手是英雄汉,只要干就会干完”。那时的我并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我第一次读到汪国真的“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就被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打动,同时也让我想到妈妈的那句“眼是脓包蛋,手是英雄汉”。原来大字不识一个的妈妈也明白人生大哲理,也是一名“诗人”啊,只是妈妈的诗都写在了我家的农田上,写在了繁重的农活里。
就像这次读《苏轼十讲》,又一次让我深刻体会了妈妈“只要干就会干完”的人生哲理。一开始,看着厚重的《苏轼十讲》忍不住犯愁:“这啥时候能读完这438页?”“一周一篇读后感,这任务太艰难了,参加工作后一篇读后感也不曾写过!”“这本书如此艰涩晦涩!咋能读懂!”
当我读第一讲时,反反复复读了三遍,才稍知文章之意。为了明白其中诗歌和文言文的意思,上网查注释,为了了解苏轼的生平,搜看《苏东坡》纪录片。尽管这样,第一篇读后感也是异常“难产”,坐在电脑前,不知写啥,虽有一些杂乱的零星感悟,却理不出头绪,好不容易打出几行字,又感觉词不达意,只好删除。这样反反复复几次,第一篇读后感终于艰难“诞生”,虽然不尽人意,但是终于有了一个“开端”。
有了第一篇,第二篇就不如此犯愁了,等到写第五篇读后感的时候,再不似以前艰难,竟然有点轻松完成的感觉。这样一页一页的读,一字一行的写,整本书竟然认认真真的读完,还写了十篇的读后感。在这样的阅读和书写中,感觉到读书的乐趣和收获,感觉到生活的忙碌和充实,也又一次体会了“只要干就会干完”的道理,认识到世间万事真如汪国真诗中所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二、是非成败转头空,世道定当情义存
喜欢苏轼,起源于他写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被他对亡妻的这种深情所感动,每每读来都是热泪两行。读完《苏轼十讲》后,更被苏轼的这种至情至性所打动,他不仅是夫妻情深,他的兄弟情、朋友之情、文友之情都让人闻之动容。
苏轼和苏辙这两兄弟情深可谓是“近古罕见”,他们一生始终相知相随,荣辱与共、休戚与共。在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时,感觉自己将死,他写给苏辙的“遗言”是“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这真是表达手足之爱的巅峰之作,可见苏轼对苏辙的情感力度,那是要穿越时间、穿越生死、穿越时空,穿越一起的限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也是苏轼写给苏辙的,读来更像是写给生死之恋的情人,你我无法相见,这份思念绵远悠长无法排遣,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只要想到你我能共同遥看一轮明月,心中也些许安慰。
苏辙一生主动追随哥哥,将哥哥看成是一个亦师、亦友、亦兄长的人。他在苏轼的墓志铭中写道:“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与苏辙两兄弟让人感动的是,为了能够“对床夜雨”竟然双双约定早日退休,这真是千古难有的兄弟情。他们最终也没有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身为朝廷官员,身不由己、流落四维,但他们二人却抓到机会就千里跋涉相聚,实在没有机会相聚,他们就彼此诗词唱和,据不完去统计,他们之间往来唱和的诗词多达200多首。真是人生有一兄弟足矣!
常言说文人相轻,可苏轼勇担当时文学盟主的责任,积极组织文学活动,促进文学事业的发展。对于一些文学新人予以提拔、培养,他的身边自动聚集了很多当时的文学大家,最有名的便是“苏门六君子”。苏轼对于自己的人生不幸能处之不惊,但是对于朋友因他的连理而遭遇变故,非常介怀。他写诗词唱和,鼓励他们走出人生阴霾,可见苏轼对于后起之秀的爱护,可见苏轼光明磊落的心胸。
苏轼对待朋友也是古道热肠,无论是朝廷还是地方,或是贬谪之地,都有朋友在旁。就算没有老朋友,苏轼也会尽快结交新朋友。苏轼在黄州时,和当地的很多村民来玩,和他们打成一片,到离开时依依不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被贬海南,他也是很快和当地的人相交、相熟。苏轼和王安石在朝廷针锋相对,到最后却相知相惜,甚至有了毗邻而住的的愿望。苏轼和他的许多“敌人”也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无论在人生的低谷还是高光时刻,都有很多朋友陪着他一起经历风雨、分享快乐。可见苏轼的人格魅力和强大气场。
是非成败转头空,世道定当情义存。这或许是千年以来人们喜欢、推崇苏轼的原因。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斯人已去,多少曾经呼风唤雨、风光一时的人都已归于虚无,沦为尘土。而苏东坡却活成了古今中外人们的“偶像”,他的诗词、他的无往不乐、他的至情至性、他的那些趣闻轶事都与水、月一般永恒。让我们追随苏东坡的足迹,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过得有滋有味、如歌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