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learning experience】学习笔记(140)故宫哪些文物或建筑上体现了皇帝重农亲耕?

民以食为天,历代帝王重视农业,曾有天子亲耕,后妃亲蚕之说,历朝历代紫禁城的主人都曾将“劝农”视为自己治国的第一要务。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最为体恤农民;清雍正皇帝亲自在耕织图里扮演农民;乾隆皇帝将“万国农桑寤寐中”制成印章时刻铭记;康熙皇帝更是喜农亲农,甚至为农业做出了许多的研究,他经过34年研制推广御稻米,让稻米产量翻了一番。历代帝王都关心天下的粮食和蔬菜,期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那么,天子重农亲耕,还呈现在紫禁城的哪些建筑或者那物品上面呢?

一、护城河:种荷花、采冰,这两样都是与食有关


1、种荷花

康熙时期,他下旨在故宫外的筒子河里种满了荷花,收获的莲藕供宫里吃,吃不掉的可拿到外面去卖。

乾隆时期,为増加收入,把护城河能种荷花的地方租给别人来种,收租和种植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安全保卫。

护城河宽52m,深6m,与城墙和角楼组成了一组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

2、采冰

冬天护城河结冰后,派专人在护城河上采冰,放到紫禁城冰窖里,当时紫禁城有五个冰窖,采冰的用途:一是吃;二是皇家祭祀中保鲜食物;三是室内降温。

二、中和殿:耕耤礼从这里开始

中和殿是明清两朝举行大典前供皇帝休息和并且在典礼前接受官员朝拜的地方。“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和殿的宝顶是圆的,殿身是方的,在三大殿中非常特别,明代叫华盖殿,与粮食有关的一个重要的典礼~耕耤礼是从这里开始的。

耕耤礼:是皇帝亲自耕田的礼仪制度,耕田是在先农坛皇帝的一亩三分地。

行耕耤礼前,谷物种子放在中和殿的正中间,农具放在种子的前面。耕耤礼那天,当钟声响起皇帝就要乘坐法驾前往先农坛。

先农坛始建于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先农祭祀典礼的地方,明、清600年里先后有皇帝200多次或遣官或御驾亲耕,祭礼先农,扶犁亲耕。

先农坛耕耤礼有相关大臣去,皇帝会亲自行耕耤礼,在观耕台上,有一个方形的帐篷,里面供着神农氏的牌位,皇帝到达以后,先率百官向神农氏行三跪九叩大礼,到未时,皇帝行耕耤礼,左右鸣金鼓,彩旗招展,皇帝右手扶着犁柄,左手挥着鞭子,前面有一名老者牵牛,旁边还有两名农夫扶着犁,在一片乐声中,皇帝在那一亩三分地上往返耕三个来回,完成“三推三返”的亲耕礼。





这是皇帝的一亩三分地,现在每年还会种稻子或小米,去年去看时种的是优质的小米,小米的穗非常长,米粒饱满,有专人种和看守。



以前皇帝在这一亩三分地里主要种的是水稻,种的水稻用来祭祀或者赏赐大臣;现在种什么由相关部门定,请专人种植看护,收的稻子、小米不知道供什么地方。

三、乾清宫外与粮食有关的物品

乾清宫

1、江山社稷金殿:

西边社稷金殿和东边的江山金殿,组成了江山社稷金殿,是紫禁城里最小的宫殿,它们是在清顺治时期就放在这里的,社为土,稷为谷,江山社稷的根本就是百姓吃饭问题,民生问题,将金殿放在皇帝正宫之前,也是想时刻提醒自己作为皇帝,要把江山社稷一直放在第一位,一般宫殿该有的,江山社稷宫殿都有,用意是为了祭祀土地~五谷(黍稷稻麦菽)之神。

东边的江山金殿


西边的社稷金殿



2、嘉量:

嘉量是中国古代的标准的量器,中央主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为“斛”、下为“斗”;两边各有一耳,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yue音:月);两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这一小小的器物对于老百姓来说多一斗,少一升,都与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息息相关,

为了方便看嘉量的两个耳,下面这张嘉量是太和殿的。乾清宫的怎么拍都看不出来,角度不同。




乾隆时期,嘉量放在这里,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另外,把嘉量与江山社稷金殿放在一起,表示皇帝对农业的重视。

3、康熙培育水稻的小故事

康熙二十年6月的一天,在丰泽园稻田里发现了一株比其他水稻长得高并且成熟的谷穗,他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这株早熟的稻谷颗粒和其他的都不一样,于是将它的稻粒收集保存下来,试验来年是否还会在6月成熟?果不其然,这株水稻第二年6月又成熟了,之后他反复试种、培育,并将它命名为御稻米。当然这过程还是较坎坷,历经34年之久,这个米的特点是耐寒性强,适应北方生长,在南方可以一年两熟。大大提高了稻子的产量,苏州种植以后,产量达到了900斤/亩左右,在当时属高产了,比正常的翻了一番,可惜现在已经没有了。

四、交泰殿与时间有关的物品

种农作物,要掌握合适的时间,故宫交泰殿有两个与时间有关的物品。

交泰殿的正中挂着大大的“无为”二字匾额,是乾隆模仿康熙写的,“无为”出自于《道德经》,不是无所作为,放任不管,而是要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之上专心做事,才能大有作为,国泰民安。


交泰殿在清代是内廷的小礼堂,曾储藏国玺多达39方,真假混杂,乾隆11年的时候,他对这些宝玺进行了重新的考证排次,最终将清代的25方宝玺留存在交泰殿,并详细规定了适用范围,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目前宝玺都移交到库房妥善保管了。

装宝玺的盒子

1、大自鸣钟:与时间有关

(因交泰殿只能在门口看看,所以只能拍到里面物品的局部)

在交泰殿宝座的西边放着大自鸣钟,制作于清代嘉庆三年,外层黑漆描金,周深雕刻着西番莲纹,分为三层,差不多有两层楼高,后面有一个小楼梯,每月会有一名太监爬上去开锁,给钟上弦,一次上满弦可以走一个月,每天自明中的钟声响过之后,神武门鸣鼓钟,鼓楼也接着鸣钟鼓,京城里的人都以此为标准给自己的钟表上发条。

2、铜壶滴漏:与时间有关,是中国早期的计时器。

在交泰殿的宝座的东边放着一个大的铜壶滴漏,乾隆年间,十分珍贵,乾隆很喜欢这个铜壶滴漏,他认为铜壶滴漏原理非常符合自然规律,在交泰殿它放在左边,显示它的重要性高于大自鸣钟。

漏壶由5个铜壶形成,他们的计时方法是:在壶盖上有一个抱着漏箭的铜人,箭下面还有一个铜鼓形的箭舟,使用的时候,注水100升,水从壶口的龙头玉管向下滴水,随着水涨,箭舟上浮,铜人手里的漏箭依次显示刻度,根据刻度就知到了某一个时刻。


3、康熙对历法的改革

铜壶滴漏上有“九十六刻成一日焉”的铭文,表示九十六刻为一天,在康熙之前我国都用的是一百刻制。清初,经过传教士汤若望制作的新历法九十六刻制在顺治时期刚实行就遭到了保守派的抵制,后来康熙帝正式颁布“时宪历”用的就是九十六刻制,并沿用至今。

康熙帝根据太阳的规律,更科学地界定了二十四节气,成为指导各地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所以在康熙帝推行“时宪历”之前的二十四节气与现在的不是同一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