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申的“百战百胜”困局:权力场中的私心与裹挟

站在太子申的角度,怎样做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这无疑是一场精彩的权谋戏。《资治通鉴》出于“政治正确”,直接删掉了这段情节,但《史记》和《战国策》里均有记载。

《史记》记载,太子申率大军出征,途经外黄时,当地有位徐先生前来献策。他自信地称自己有“百战百胜之术”,能确保每战皆胜。

这听起来很荒谬,毕竟战争本就充满不确定性,再厉害的将领也无法保证百战百胜,哪有什么“百战百胜之术”呢?

对于普通将领而言,“百战百胜之术”根本不存在。但对太子申来说,只要永远不出战,确实能做到百战百胜。徐先生分析道:太子亲自带兵与齐国作战,即便赢了,又有什么好处呢?会比以前更富有吗?不会,因为太子即便不打仗,也会顺理成章地继承王位,魏国打赢了也不会因此获得更多利益。地位会更高吗?也不会,因为太子本就是顺位继承人,打赢了也不可能直接升为天子。

但如果输了,继承权可能不保,甚至子孙后代都会受牵连。如此分析,利弊一目了然:打赢了没有额外好处,打输了却有致命风险。所以,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不打。

若太子申足够清醒,应当场严词拒绝徐先生:“呸,你这个奸诈小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你丝毫没有为魏国的国家利益考虑。我此次挂帅出征,肩负着国家存亡的重任,怎能只顾个人得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然而,太子申没有如此高的觉悟,当场就被徐先生说服。他欣然采纳了徐先生的“金玉良言”,决定班师回朝,完全接受了徐先生的分析。

通过太子申的表现,我们能更易理解古代社会的外交逻辑。我们看待世界时,常陷入拟人化思维,被集合名词误导,把集体当成个体。此时,佛学的“拆解技术”就很有用——将集体拆分成若干个体,跳出集合名词制造的拟人幻象,看看魏国到底是谁在代表国家利益。

像太子申这种能深刻影响国家利益的人,做决策时未必会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权力场上的精英们各有盘算,这也为弱国的外交活动创造了斡旋空间。因此,情报工作至关重要,只有掌握了每位权贵的心思,才能真正看懂权力场上的勾心斗角。对这些关系格局理解得越透彻,外交斡旋的余地就越大。

古代政治有两条基本的道理,一是帝王将相皆有私心,不会因为位高权重就天然以国家或集体利益为先;二是高级职位有众多觊觎者,巴不得在职者出错下台。太子申恰好符合这两条道理,所以他决定退兵,避免犯错。

不过,权力场上还有第三个道理。徐先生提醒太子申,现在想退兵没那么容易,肯定有人会怂恿他出兵,为自己谋取利益。

徐先生是想让太子申力排众议。他的高明之处在于,看透了管理者的无奈。我们常觉得管理者高高在上,下属唯命是从,但实际上,管理者常被下属裹挟,即便有时这种裹挟并非真实存在。

违背民意或下属的集体意见,管理者需付出高昂成本并承担风险。一旦心软,就会被裹挟前行。这种裹挟有真有假,群臣劝进、顺应民心的篡位之举多是做戏,但真实的裹挟也不少,让不够强硬的管理者头疼不已。

太子申就面临这样的难题。他提出撤军,驾驶员率先反对,认为大将出征未战先退与战败无异。很多人奇怪驾驶员能得到什么好处。其实在当时,统帅战车上的驾驶员和警卫员都是有身份的人。比如晋献公的警卫员毕万受封大夫,获魏国封地;驾驶员赵夙也受封大夫,获耿国封地。即便在宋朝这样高度文治的政权,武将也会为立功升官而惹是生非,因为只有打仗才能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武将的蠢蠢欲动让皇帝无奈,太子申更是进退两难。既然被裹挟,只能硬着头皮前进。有人会想,如果徐先生在大军开拔前提建议,结局会不会不同?其实当时有人试图阻止太子申出征,但动机不纯。

据《战国策》记载,太子申接受任命后,有人给公子理的老师献计。公子理是太子申的弟弟,按当时称谓,他们应叫魏申和魏理。太子申出征对公子理有何影响?公子理怎样做才能利益最大化?

这位说客为公子理出的主意,与徐先生给太子申的建议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百战百胜的计策。无论局势如何变化,公子理都能从中获利。他建议公子理到太后面前哭诉,阻止哥哥出征。一般人就算有坏心思,也只是隔岸观火,乐见太子申出去冒险。毕竟,太子申打赢了对公子理没好处,打输了则大概率会丧失继承权,届时公子理或许就能继位。但说客为何让公子理阻止太子申出征呢?这正是他技高一筹的地方。

若阻止成功,公子理既做了好人,还会得到封赏,又卖了太子申一个大人情;若阻止不成,他就坐等太子申兵败身死,自己承袭太子之位。

不过,太子申一定会打败仗吗?说客分析道:太子申年轻,缺乏行军作战经验,而齐国的田肦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孙膑又善于用兵,所以太子申毫无胜算,必兵败被擒。这段分析体现了当时说服术的水准,核心技巧有二:一是策略左右逢源,让当事人无需纠结;二是把可能性说成必然性,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如今我们置身事外,很容易质疑:太子申出征就一定失败吗?战争充满偶然,谁敢保证胜负?况且魏惠王是一代英主,怎会让长子送死?退一步讲,即便战败,太子申就一定会被擒吗?即便被擒,就一定无法生还吗?这些质疑只有旁观者才有。当局者面对巨大利益诱惑,理智防线会松懈,容易被武断言辞感染。

如今的营销话术仍沿用此策略,把话说得绝对,仿佛事情已成定局。严谨表述不利于营销。若说客称太子申出征战败、被擒死亡的可能性较高,虽更合理,但说服力会大减。

权力场上就是如此,正如戏剧《麦克白》中道纳本所言:“越是跟我们血缘相近的人,越是想喝我们的血。”

——出自《熊逸版资治通鉴》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看似最“理性”的选择,往往通向最荒诞的结局。太子申手握徐先生献上的“不战即全胜”之策,却终究被战车裹挟着冲向战场。他的悲剧,恰是权力场中个体命运的缩影:当私心成为决策的起点,当“不犯错”压倒“做正确的事”,再精妙的算计也会沦为权力博弈的祭品。

徐先生看透了太子的私心,公子理的老师算准了太子的败局,而战车驾驶员的反对、武将对军功的渴望,不过是权力机器上的齿轮。他们共同将一位本可“全身而退”的储君,推向了“兵败被擒”的结局。这背后,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无数个体在利益网络中的挣扎:太子想保住继承权,公子理想伺机上位,武将想靠战功进阶,就连徐先生,或许也在这场“献策”中为自己谋得了进身之阶。

跳出“国家利益”的宏大叙事,拆解权力场中的每个“个体算盘”,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历史的褶皱。所谓“政治正确”的删改背后,藏着多少被私心驱动的选择?又有多少“身不由己”,本是从一开始就选错方向的必然?太子申的故事,至今仍在提醒我们:在利益交织的棋局里,最危险的从来不是“战败”,而是忘了为何而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