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完老师《理性乐观派》第2讲的内容,要学会用增量思维思考问题。世界诸多问题与人口增加之间的矛盾是存量思维的出发点,按这个出发点往下走,人类最终是肯定走向毁灭。
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用它自己独特的自下而上的,渐进积累加技术爆发的方式告诉了人们,增量思维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真实方法。
第1次或者第2次工业革命,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仿佛就在昨天吧。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农村已经陆陆续续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了,俗称“包产到户“。
”分田到户“是村里面最重要的事了,从大人都小孩都知道是什么回事,虽然自己还很小,但是,从大人们的脸上还是明显看到憧憬未来的笑容。
叫了好多年生产队的田转换成我家的田、你家的田和他家的田了。听大人们说生产队的田顶多亩产量达500~600斤,再高就不可能了。
分田到户的第1年,公社大队农机站有杂交水稻的秧苗分发给大家试种,但是村里面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传统的水稻种子。
今天我们都知道了,当年的这种杂交水稻应该算是1.0版本,村里人都叫它“单支种”,外号“千斤亩”,这个外号是后来农人给它封的号。“单支种”是因为它区别于传统的水稻秧苗得来的,传统的水稻插秧时每垄要栽上三五支秧苗,而“单支种”只需插上一支秧苗。
村里面比较活跃、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几户,包括我们家都上农机站去要回了”单支种“杂交水稻秧苗。不过每家每户都是抱着试种的态度,一分田或两分田的地。
我们家就是用村前田洞里水最多的二分水田作为试种植“单支种”水稻。全家人好像是在承担着一种神圣的使命,犁地破土,粉化耙平,引水灌溉,很快就达到了插秧的条件。
虽然我们还很小,也跟着大人们一起到田地里干活去了。妈妈为了保证我们小孩子插秧插得直和平,特地想出一个好办法,用长绳子把水田按一米一行的分隔开来,这样我们插起秧来,横平竖直,都好有对比。
我们真的是严格的按一垄秧苗一支种插秧的,不是按照传统的秧苗多支栽种。插完秧自然就是定期灌溉,转青后施肥,定期的除草,抽穗后追肥,对这两分试验田,全家人都把这当宝贝来侍候了。
虽然自己很小什么也不懂,但是每次看着妈妈从地里面回来的笑容,心中感觉这个“单支种“总应该是比较厉害吧。
功夫不负有心人,或者是老天爷可怜农人的生活辛劳的,又或者是世界冥冥中选择了中国,中国选择了开放。我们家的两分田,实收稻谷超过200斤,名副其实的“千斤亩“,亩产量可达到千斤以上。
当年在打谷场,我们是带着秤去收稻谷的,其他几户也都差不多,有人亩产量多一点,有人略微少一点。好消息不胫而走啊,整条村都在沸腾呢,旁边的妇人已经有人埋怨起自己的丈夫,胆子太小了。
亩产量几乎要翻一番,都不用人去动员,去宣传了;第二年,全村的水田都种上了“单支种”。以前我们煮白米饭还要混进一定数量的红薯,随着粮食的增产,我们终于也吃上了真正的白米饭了。
因为是自己小时候经历的事,一直也没怎么想,也没跟社会现象关联,今天听了《理性乐观派》要学会用增量思维来思考问题,脑海里第一时间又回忆是当年的景象了。
原来解决很多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都是自下而上迎刃而解的。但是其中的技术核心就是袁隆平他们创造的杂交水稻1.0版,加上了当年化肥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农技站的技术人员专门为田间水稻开发的杀虫药。
所以说,技术的爆发和应用是粮食增量的来源与保证,解决问题从增量思维入手,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人今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在某些地方存在的问题也是触目惊心。
我们应该相信用增量思维的眼光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是会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不会迟疑不决或者走回头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