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第五节。上一节讲志于仁就要无恶也(苟志於仁矣,无恶也)。恶是什么,是不完备,是被欲望所左右的人心。那如何做才能把恶去了呢?
相对于孔老夫子所说的恶,佛祖称之谓苦。由人的生存本能演变的欲望左右了人心,所以人心趋恶;而世事无常使得欲望得不到满足(欲望恒常),所以人生为苦。
佛祖的办法很武断,把所有欲望都戒了;再由戒生定,戒得时间长了,麻木了,欲求不强烈了,直至没了欲望;再由定生慧,人心重新变得强大,不再受欲望所左右并了撑控自心。戒定慧,佛教修行的三步曲。所以感觉佛教的涅槃有重生的意思在里面。
而孔老夫子就要讲理得多。欲望满足是何等快乐之事,为何要戒掉?但同时又不能被欲望所左右,怎么办?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言下之义,以其道得之,是可处的。不择手段,不按道去满足自已的欲望,是被欲望所左右,是恶。而依道而得的欲求满足是允许的,是可以的。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求富去贫是同一件事的一体两面。
感觉孔老夫子的办法比佛祖的办法好多了,既不清苦,也简单方便。我们只要按规据按道德去行事就可以了,该吃吃,能喝喝。要真这么简单,欲望也不叫欲望了。
这世上称得上君子的人多吗?不多!为什么?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没了仁,就不是君子了!因为能保得住仁,不让仁失去的人并不多;因为要保住仁心真的很难很难。
仁啊!你住到我心里来吧!好了,我就是君子了!没这么简单的,我心里要住个仁不容易,要让这仁长期住着而不失去,更难!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你看,不容易吧?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译文源于网络)